原油库存高企逼急产油国
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俄罗斯和阿曼五国石油部长组成的减产履约委员会周日在科威特市结束会议,请求欧佩克评估市场并在4月份就延长减产协议的可能性提交建议。产油国承诺考虑延长减产协议,其中六个产油国表示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居高不下的石油库存。
对此,俄罗斯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同盟国本周末准备评估减产情况之际,全球最大的能源输出国的央行——俄罗斯央行,为迎接油价数年位于每桶40美元附近做好了准备。
彭博调查的分析师预计到今年底,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将从当前水平上涨16[%]。布伦特油价较俄罗斯出口的乌拉尔原油价格有小幅溢价。光是3月份由于供应局面恶劣而导致油价下挫10[%],都造成市场忐忑不安;减产协议的重要伙伴国以及科威特会谈的参与国俄罗斯,可能只会增加恐慌情绪。
俄罗斯央行决策层上周五在莫斯科表示,预计今年乌拉尔油价平均为每桶50美元,2017年底跌至40美元,之后2018-2019年期间维持在该水平附近。俄罗斯央行斟酌其预估之际,还慎重地重启了货币宽松政策,指出原油市场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央行预估趋于保守的一个因素。
俄罗斯财政部1月份时类似地强调了40美元的油价水平,当时财政部宣布在原油价格超过该水平时,为避免油价导致汇率波动,俄罗斯央行将开始代财政部购入外汇。 俄罗斯2017-2019年的预算案计算中,额外采用了40美元的油价。
根据CFTC公布的数据,自去年11月29日以来基金经理从未对美国原油如此恐慌过。在净多头上个月创下纪录高位后,现在已下跌37[%]。美国原油净多头截至3月21日前一周下跌9.8[%]。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在3月17日前一周库存增加至5.331亿桶,创下1982年以来最高;产量增加至每日913万桶,创2016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活跃钻井数自从5月来翻倍。
石油是生化油 还是地质油?
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在1956年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之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资源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
这些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只是为了石油经济的利益链条,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我们认为,OPEC延长减产协议并不是必要的,要么出现需求增长迅速恶化,要么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产出迅速增加。受季节因素影响,全球石油库存到今年第二季度将自然开始下降,产油国将在5月决定是否将集体减产计划延长到上半年以后。
这段时间的市场上油价下跌已经造成了恐慌情绪,油价在3月中旬跌破50美元后持续破位,目前暂时守住47.38美元的关键支撑位。若跌破该位,油价可能进一步跌向41.90-42.58美元区域。
走过的是时间,看过的是行情,尝过的是盈与亏,回味的是得与失,沉淀的是经验,成就的是境界。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市场走势,千变万化,与时俱进,跟随趋势,方能立足。一朵鲜花撑不起美丽的春天,同样一个人的力量也改变不了市场走势,只需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踏上开往终点的列车,即可得到我们想要的利润。(老师VX:wxa9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