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辽宁企业辉山乳业市值暴跌逾90[%],股价由2.81港元跌至0.25港元,半个小时,300亿市值灰飞烟灭!随后紧急停牌,停牌前暴跌85[%]。仅仅两个多小时,辉山乳业市值蒸发28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杨凯承认,公司资金链已断裂。
地区巨头 曾“财大气粗”
股价暴跌之前,辉山乳业被看做是财大气粗的代表。辉山乳业官方信息显示,该公司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在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稳踞东北地区液态奶产品市场之首,其中低温酸奶市占率为33[%],巴氏奶市占率更高达39.5[%]。
就乳品行业而言,目前市值比较靠前的乳企主要有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等。根据东方财富的数据,截至3月24日,伊利总市值为1164亿元人民币,蒙牛乳业总市值为599亿港元,光明乳业总市值为161亿元人民币。另外一家与辉山乳业同样走全产业链模式的现代牧业,截至3月24日的总市值为115亿港元。如果300亿港元的市值尚未蒸发,辉山股份的总市值也可以算得上名列前茅了,仅次于乳品巨头伊利和蒙牛。
不满足于偏居一隅 进军其他市场
作为东北乳业的龙头企业,辉山乳业在发展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据了解,东北地区拥有较为优质的牧场,辉山也拥有多家大型牧场,属于全产业链的布局,自产自销。
不满足于偏居一隅的辉山乳业,正寻求进军其他市场,但东北企业想要打破其他地区稳定的乳业格局难度却不小。据《中国企业报》报道,辉山液态奶自2013年11月末开始走出东北地区,完成了对山东、河北、四川等新区域市场的初步布局。截至2016年3月底,辉山乳业在东北三省的液态奶销售额占液态奶总销售额的97.24[%],而在河北省的液态奶销售额占比仅1.18[%],所涉产品销售额少于28万元,辉山乳业走出去的脚步遇阻。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指出,辉山乳业下游的发展较为缓慢,与大型的乳品企业相比仍然有所差距,奶粉业务占比较小,进入不了第三梯队。液态奶的业务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这就导致辉山乳业养殖的规模集中在东北地区,而液态奶的主销区是华北和华南,距离东北地区较远,江苏盐城的工厂刚投产,短期内效果也不明显,因此辉山乳业在发展上仍然面临难题。
角逐房地产 大写的冒险
乳业突进遭遇困难,辉山乳业选择角逐房地产市场。据《重庆商报》报道,去年12月美国做空机构——浑水公司的沽空报告公布之后,各家银行前去审计调查,结果发现大股东挪用30亿元现金投资地产,资金无法收回,该消息走漏造成股价大跌。
对于公司的财务危机,辉山乳业相关人士回应称,公司会发布公告。然而,坊间关于公司大股东挪用30亿元投资房地产的传言却引人关注。对此,辉山乳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杨凯向媒体回应称,传闻系谣言。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杨凯名下目前存续的房地产公司至少有3家。
对于全产业链的企业来说,投资上游后,见效慢、投资周期长,大量的资金被质押在上游,下游的发展同样需要资金拓展,辉山资金压力可想而知。投资房地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房地产谋取到利益后补贴到下游。但实际情况却是投资房地产失败,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反应。房地产市场并不稳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就会收紧,辽宁的房地产市场基础并不乐观,投资失败,对于辉山的影响很大。
大股东护盘心切 50余次增持豪掷50亿港元
(辉山乳业老板杨凯)
2014年年底以来,为对冲老股东和财务投资者的不断退出,以及应对做空机构对股价的冲击,杨凯累计耗资约50亿港元增持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从不足50[%]逼近港交所规定的大股东75[%]的持股上限。在资金逐渐耗尽、战略回旋空间不断丧失情况下,杨凯控盘下的辉山乳业已危如累卵,遭遇此次“闪崩”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最近一期的持股比例 73[%]左右:
如果杨凯挪用辉山乳业资金坐实,可能是因为过去两年50余次、耗资50亿港元的增持把杨凯“逼上梁山”。在一路增持,持股逼近港交所规定的单一大股东75[%]的上限后,筹码的高度集中一方面有利于稳定股价,特别是在去年浑水做空辉山乳业的过程中,杨凯动用很少的筹码便对冲了利空有得必有失,筹码过度集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股价极易被操纵,特别是遇到债务危机这样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在少数股东之中形成一致预期,从而引发股价崩盘。
香港联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谈到辉山乳业事件指出,“厨房里的蟑螂绝对不止一只,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前一定有蛛丝马迹。”截至今日中午12点,辉山乳业暴跌之谜,尚未完全揭晓。
笔者经常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对原油,天然气,白银,铜以及微盘、普洱茶发售等有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做单不顺被套单、锁单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重视本人的文章。添加:jcf1712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