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是当代青年人心目中的创业偶像。很多人知道,马云在西湖之畔,纠集旧部“十八罗汉”在一个很艰苦的环境下起步创立阿里巴巴的故事。马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没钱,同样可以创业,同样可以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当初的马云找不到工作,只好蹬三轮车送杂志
但鲜为人知的是,马云第一次创业并不比你我强多少,他苦苦亏损了三年才开始盈利。
在杭州青年路基督教青年会旁,一间不起眼的门面静静座落在这条不宽敞的街边,门前行人穿梭。这里是杭州市青年路27号,“海博翻译”的招牌已经和老街融为一体,这就是三十年前,马云第一次开始创业的地方。
历史上的海博翻译社,青年马云当初第一次起步创业的地方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马云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这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所有的员工加起来5个人。马云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2400元。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 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才600不到。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马云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当初的海博翻译社的工作人员,瞧当年的马云笑的是多么的灿烂!
幸好,他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马云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进货。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在今天市井之中,你敢说不会出现一个新的马云?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五六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马云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马云拒绝了。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一直到了亏损三年后,1995年,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这时马云向学校提出了辞职。辞职之后,马云全职经营翻译社一段时间。他发现翻译社在实现盈利之后,逐渐走上了正轨,马云就放手让其他同事打理,不再过问翻译社的具体事宜了。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多年后,关于这段创业经历马云轻描淡写地提到:“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从1994年诞生到现在,杭州海博翻译社已走过近20个年头了,虽然目前公司运营所需的空间已经远远超过这30平方米,但这里作为一个接待部被单独保留下来。”马云当年委托管理翻译社的老友章红说,“这里的确有太多值得纪念的回忆。”
今天的杭州海博翻译社,仍然保留了这么一个极有纪念意义的门脸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之一。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回顾马云鲜为人知的第一次创业经历,我们才明白,原来,像马云这样执着、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人,无论做什么,最终注定是一定要成功的。
我们不一定去做电商,我们不一定人人成为马云,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习这份执着。
笔者佳人点金【微:JRDJ66】喜欢专注国际经济,投资更需要顺应趋势同时对原油、天然气、白银还有黄金T+D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做单不顺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关注本人.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