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流行歲末盤點,對韓國來說,2016既是“地震年”又是“豐收年”。“地震”是指樸槿惠政府因為特權事件而名存實亡。可惜的是,韓國代總統黃教安比樸槿惠更加強硬,不斷催促軍方盡快部署“薩德”系統。
“豐收”則指的是韓國雖然沒完成既定的GDP增長2.8[[%]]的目標,但也不乏亮點,尤其是外國遊客數量達到破紀錄的1720萬人,相當於韓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提振了韓國經濟,也擴大了韓國政府的試錯餘地。因此,“海外探客”認為,2017年還會延續2016年的態勢,韓國方面會更加有恃無恐、更加強硬。
因為在2016年訪韓大陸遊客達到800萬人次,香港遊客也超過了60萬人次,台灣省遊客超過80萬人次,合在一起計算的話,中國訪韓遊客已超過940萬,暴增30[[%]]以上。來自中國的遊客成為韓國旅遊業和韓國經濟的救命稻草,韓國政府已經打算為高端中國遊客提供“韓流簽證”。
如今的韓國已經離不開中國遊客。根據2016年8月的數據,2015年訪韓中國遊客創造的經濟效益就比2011年增加了3倍多,為韓國創造了20萬就業崗位,經濟效益超過1600億人民幣。在2016年,這個數字恐怕將超過2000億。照這個趨勢,2020年左右,每年訪韓中國遊客將達1500萬人次,消費總額將高達500億美元。
眾所周知,韓國趁“非法仲裁”公布之時“趁火打劫”,宣布部署“薩德”系統,因此江湖上就流傳“限韓令”而中方則一直否認其的存在。不過,探客發現,那段時間“韓流”的確風光不再。
然而幾個月過去,韓國方面損失並沒有預想中的大,而中國遊客對韓國的熱情反而愈加高漲,這就讓韓方產生了“占了便宜還賣乖”的狹隘心理。韓國外長就公開教訓民間人士要有“大局觀”,沒必要高估“限韓令”的作用。
韓國部署薩德致使中韓關系變冷
在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後,中國推出了“限韓令”,此次又加強了網絡直播平台的管理力度,這對韓國內容產業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預計未來發展空間將受到大幅擠壓。
韓國藝人在中國遇冷
針對韓國媒體的所謂“限韓令”報道,中國外交部曾指出,沒有聽說所謂的“限韓令”,中方對中韓之間的人文交流一直持積極態度,但大家能理解,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是需要民意基礎的。
中方同時還強調,中方堅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中國民眾也對此表達不滿,相信有關方面應該注意到了這種情緒。
最近,“限韓令”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一時間有人驚呼:以後見不到韓國歐巴了? 消息有點兒蹊蹺。一方面,境外媒體、尤其是韓國媒體高度關注,因為他們聽說,部分涉韓影視娛樂節目近期在中國播出及*受阻,懷疑這與北京不滿薩德有關;另一方面,消息的當事方,也就是中國的廣電總局,至少到目前為止依然低調。
到目前為止,根據各方消息,“限韓令”還只是停留在口頭傳達的層面,沒有明文指示*。但畢竟當口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牽動資本和內容市場。
大家都知道,自從韓國宣布部署“薩德”系統以來,中國政府已經表示了明確的反對(事前也一直反對),認為會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態勢。這一點,俠客島已經多次解讀過。
如果說“限韓令”跟薩德完全有關系、或者完全沒關,其實都有點兒說不過去。而如果我們把它視作中國對韓反制措施的一部分看待的話,事情或許會有更深層次的呈現。
若“限韓令”是真的 會對中韓兩國造成怎樣的影響?
毫無疑問,受損失的企業、個人中,有中國的,也有韓國的。相對於可能受損的中資企業來說,韓國的利益可能更加攸關一些。畢竟,在2013年,文化產業在韓國的GDP中占的比例已達15[[%]]。
其實,無論是娛樂、文化還是旅遊、經貿,一旦有限制措施,並非是因為中國人抵觸韓國相關的行業,而是因為其納入了國家利益、外交措施的一整套體系考慮;
即使有相應的“懲罰”,也不一定會朝着中韓關系破裂的局面推進,而是讓其在感受到一定“烈度”的情況下,反思其政治政策對於中國核心利益的危害,以及政府決策可能對本國經濟、民生事業造成的影響。
筆者經常專注研究國際形勢以及各國之間的動態,對原油,天然氣,白銀,銅以及股票等有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做單不順被套單、鎖單或投資經常資金縮水,那麼你可以多重視本人的文章。
添加薇信:mxmx1912獲取每日投資獲利資訊,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指導。投資有風險,操作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