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中国房价的推手并非传说中的丈母娘,而是小学生!
小编这可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在阅读了一众学者专家近期的报告以后得出的严肃结论。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高善文在2016年年底的一次论坛上表示,从2013年至2015年中国大陆的小学生在校人数增速为1[%],而与此同时,深圳和厦门的这一指标增速为8[%],北京是7[%],南京、郑州、长沙等地的增速为5[%],这些地区的房价涨幅也比较快。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南昌、呼和浩特、西宁甚至包括兰州、贵阳这些地区,小学生的增速都是负的,甚至在1[%]以下的水平,比全国平均的水平明显要更低,在这些地区的话,房价的表现要弱得多。
高善文因此推断,小学生的高增速非常生动地显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青壮年正在大量涌入这个城市,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地区房价出现非常快速地上涨,而在青壮年相对离开的那个城市,房价的表现要弱得多。
一言以蔽之,小学生流向哪里,房价就涨到哪里!小学生们,面对未来你们准备好吗?
当然,持小学生增速决定房价理论的并非高善文一个人。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早在2014年,地产研究者刘晓博就发现一项有趣的“小学生理论”,即小学生数量增长最迅速的城市,往往是房价最坚挺的城市。厦门就是最好的例子。
2008年-2013年,厦门小学生增长了37[%];2014年8月,厦门成为国家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中,唯一一个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小学生理论”在其他城市同样有效。过去5年,上海、苏州、深圳等城市小学生增速均超20[%],房价上涨也格外明显。近期,一些地产大佬的内部喊话里也包含了类似观点,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套理论也存在一些致命缺陷。
接下来有请反方一辩: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焕城市化战略研究院院长童大焕。
童大焕指出,用小学生数量增减来反推人口增减、进而推断未来房价走势,也存在三个致命缺陷:
第一,我们现在的人口数量、小学生数量统计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统计的,而不是按照更为科学的城市连片建成区域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会形成巨大的误差,就是把城郊和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和小学生数,误当成所在城镇的人口和小学生数。这个数量的误差可能会非常之大。
第二,由于各大城市拼命控制人口,抬高小学、幼儿园入学门槛等诸多原因,造成流动人口与小学生流动不成比例,流动人口数量远大于流动儿童数量。因此,小学生数量增减无法真实反映流动人口增减情况。
第三,北京大量流动人口子女在燕郊这样的地方买房、上学,实际就业人口在北京,实际上学人口可能在距离北京CBD以外30公里的位于北京东部的河北燕郊镇,但小学生统计数目却归到了距离北京CBD以外50公里的位于北京南部的河北廊坊市名下!若把它作为未来衡量房价的指数,以此判定廊坊的人口增量全国第三,不知道会荒腔走板到什么程度?!
笔者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是一名经济研究者,同样是一名理财规划师 微andong66888专注股票、原油、贵金属等商品期货走势分析等多年,如果你做单不顺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不妨找我谈谈,我相信这会是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