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登月做什么?不如把费用拿来改善民生。花费巨资,却完全看不到回报,不如支援山区建设、当年苏联就是被无用的航空计划拖垮的,中国到现在还没吸取教训”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对此,知呼上的一位网友“太空精酿”做过如下精辟解答:
600年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但当时很多中国人认为探索海洋无用。
我们失去了海洋,让给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这些“未来”的海洋霸主。
结果我们今天在海洋上顶着压力拼命补课,只为交上晚了几百年的作业。
100多年前,我们就有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但当时的皇室不能忍受司机竟然要坐在他们前面,就算司机跪着开,也觉得这**巧技根本无用。
我们又错过了陆地,坐等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占完了市场。
多年来,中国这个大市场被国外蚕食,多少可能的民族汽车工业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直到100多年后还未曾赶上来。
80多年前,人家都在发展空军时,我们被日本空军打得不成样子,最后还得请美国人支援。
直到现在中国的航空业才刚刚赶上来,但依然被人家逼得加班加点依然感觉难以望其项背。
我们曾失去过海洋,失去过陆地,失去过天空!
现在有人告诉我们,那个全人类都只认识了一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分之一的太空没啥意义,别费钱了吧?
我们还要失去更多么?
船舶、汽车、飞机、航天器,都让人类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然而,如果思想不愿意延伸起来,又怎么会有未来呢?
再来看看“两会”期间,央视《两会面对面》的一个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面对镜头坦言,拿经费的时候,总有人喜欢问……
中国人去月球干什么?
要知道,72岁的叶培建是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
他说,早在2007年,他们就有了探测火星的想法,如果当时好好规划,最晚2013年,我国就能奔向火星了。
然而直到现在,我国也未能成功探测火星。叶培建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年“汇报不同意”。
专家说话不算数,机关说的算数,一百个专家论证的东西不如一个处长说话算数。
一个处长就能问倒科学家:去月球干什么?GDP能占多少?
叶培建很无奈:能不能不要再问我们这些问题了?
宇宙就是个海洋,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这一条理由就够了。
所以,2017年两会,他的提案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国家体制,一旦论证好了,国家批准了,就不要再问为什么。
探测火星的窗口期十分苛刻,26个月才有一次。
叶培建说,我们已经丢失了2013年的窗口,也失去了2015年的窗口,也不可能在2018年探测火星,绝对不能够再失去2020年的窗口。
视频在这里(第20秒起)↓
好燃!这是一位老科学家的雄心壮志。
但接下来,这位心直口快的硬汉却说着说着哽咽了……
他讲述了一段在200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国家战略卫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叶培建说,当年这颗战略卫星上天以后,是绕着地球一圈圈转的。第一圈和第二圈都表现很好,但是在绕第三圈时,卫星就出中国了,还失去了信号,“最后一个收到信号的是我们的喀什站”。
当时他和几个主任设计师在车上得知卫星出问题之后,叶培建说,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把自己摔死”,因为这颗卫星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摔下去我是烈士,卫星丢了我无法交代。”
后来的结果是圆满的,经过叶培建一行人的努力,最终顺利找回了卫星解决了问题。
他讲述这段故事,想说明没有这种责任心,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
他又举了两个例子,比如说一条河污染了,县长住在县城里,难道会看不见吗?
再比如*人口问题,村子里多了儿童和姑娘,村党支部会不知道吗?
他借此来说明,领导干部是需要有作为,不作为是不行的。而在有作为的基础上,还需要早作为。
叶培建说当年在发射嫦娥一号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所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叶培建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普通的管理者、政府各级的管理者,是不是会显得有些苛刻呢?
叶培建答说,一点也不苛刻。“我们是专业工作者,只影响一个局部。而一个县政府,一个市政府,影响却是一大片。”
最后借用释迦牟尼的一句话:“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我每写一篇文章,也是希望能遇到有缘人,我能帮助到他。佛度有缘人,我带有心人!
笔者觅渡金生主要专注国际经济,投资更需要顺应趋势同时对原油、沥青、黄金、白银、股票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做单不顺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关注本人。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投资等商务合作请加(薇.信:zxjs108)(长按可以复制),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解套,解锁,咨询,学习技巧,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