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家电公司摇身一变做起了高科技
关键是还做得很好
3月4日下午,格力电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创造改变未来”格力智能装备全球首发暨高峰论坛,由于自己是格力的长期投资者,自然对于公司的这一重要举动十分关注,并且自始至终观看了网上直播。
1
投资一定要独立思考
此次论坛上,格力面向全球首发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格力工业机器人不仅表演了人机共舞、音乐弹奏、玉石雕刻等节目,还与国外著名品牌工业机器人还进行了现场PK,在机器人的速度、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格力工业机器人均不逊色于国外机器人。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格力智能装备的高调“亮剑”,是一场格力自主创新成果的精彩展示。
按理说,这样的一场视觉盛宴和高峰论坛,理应得到更多的点赞声。我本人也特别留意连日来网上有关格力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言论,然而,在这诸多的报道和评论之中,我始终发现有一种不协调的声音,因为有些报道和言论着眼点并不是放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格力的智能装备上,反而更多的是将人们的视角更多地引向了格力与美的不同路径之争(自主研发还是海外收购),甚至有的“兴奋点”仍是汲汲于对董明珠个人的是是非非的评价,以及她的一些所谓金句上。
作为新闻媒体,想博人一下“眼球”,*一些“轰动效应”,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作为投资人却偏离了正确的认识轨道,甚至被这些所谓博人眼球的言论所误导,自己认为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会犯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与偏见。投资人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思考,而若做到独立思考,在互联网信息狂轰乱炸、人人是自媒体的时代,则必须要善于屏蔽掉这种种噪音、杂音,进而保持自己的独立分析、独立识见。
2
我们的工业4.0
依格力此次论坛与峰会为例,个人认为,格力的智能*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亮点,不可不察。
其一,格力的智能装备已经很成系统,并且其核心部件均是自主研发的。
格力电器自2012年进军智能装备,仅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做自动化机器人、工业智能生产线、精密机床等。事实上,自2013年开始,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就已小具规模外销,到2016年,外销设备产值超过了10亿元。目前格力已自主研发近100种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等10多个领域,拥有20多项设计专利。
董明珠说:“我们在自主研发上尝到了甜头,现在目光已经聚集于智能*。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董明珠表示,随着“中国*2025”的提出和德国工业4.0的启示,工厂自动化、无人化生产已经成为*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未来格力电器将紧密围绕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完成格力自主*系统转型升级的同时,为中国*2025*一批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
据有关的行业信息,工业机器人可细分为汽车工业机器人和一般工业机器人,后者主要应用于3C、食品、药品*等行业。目前,国内汽车机器人市场已渐趋饱和,一般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2009至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年增幅达15[%],中国201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6.9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7[%]。但国际强势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中国自主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不足分三之一,而且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仍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强势企业手中。
所以,此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之一,自己认为,并不是格力机器人做出的各种表演展示,而是董明珠掷地有声的说道:格力的核心部件都是自主研发的!
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大多是知道的,近两年人工智能、智能**为很新潮的概念而在资本市场上被追逐,美的电器等企业不惜花重金在海外进行收购(这种依靠并购的发展路径妥当与否,自己无力置评),然而,格力却早在2012年就着手布局,并且经过自主研发,已经结出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不叫战略前瞻性又叫什么呢?
近两年,董明珠在公开场合确实出镜较多,甚至自己亲历亲为为格力的营销站台,甚至成为网红,于是,有评论说,董明珠似乎太爱说“雷人雷语”了,然而,在格力向智能装备布局这件事上,我们却分明地看见了格力那种“只做不说”的文化!
其二、格力的智能装备是“应用需求”拉动的,并且在为格力内部生产*装备的同时(这也是格力净利率不断提升的原因之一),也已经装备和应用到电器、新能源、食品、节能多个领域。
在此次首发论坛上,珠海银隆新能源、九牧厨卫、亚细亚控股、元朗食品等企业负责人分别就各自领域智能*的情况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对格力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通过与格力合作,珠海银隆新能源生产效率提高了11[%],在人力成本方面节约了55[%];珠海元朗食品采用格力智能装备后,产能每小时提高了6[%];贝发集团董事长表示与格力合作的最大体会是格力有非常成熟的标准化、智能化产品*很多行业选择,有能力做成智能化环境集成,格力可以把贝发想到但没有做到的一些事情通过智能化*把它串联起来,大在提高了公司总体的生产效率。 谈到这个话题,可能最绕不过去的就是格力与银隆的合作。
2月2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计划与珠海银隆签订合作协议,在智能装备、模具、铸造、汽车空调、电机电控、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进行合作。在上述领域,双方享有优先采购权,合作以一个年度为周期,相互采购总金额不超过200亿元。其中,珠海银隆计划在2017年采购格力电器智能装备、工业制品约190亿元。其中,智能装备80亿元,工业制品110亿元。格力采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占200亿元总采购额的5[%],约10亿元。
单纯地看这个合作协议,显然格力是更大的受益者。作为格力的股东当举双手赞成才是。然而,问题就在于董明珠继格力收购银隆失败之后,她差不多将全部身家投在了银隆上,成为其个人股东。当然,这已经构成关联交易,而且必须要按照有关的商业规则办事,还需要提请股东大会批准。
但是,视格力为自己生命的董明珠的所做做为,仅仅是出于自己一己之私吗?
我多次说过,董明珠这样的企业家实际上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这些企业家在我看来,她(他)们早已经超越为“稻梁谋”的阶段,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她(他)们的情怀,且不可以常人的眼光去度量,否则,可就真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银隆智能装备就要采购80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创业板上市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机器人300024),其2月27日业绩快报显示,2016年总营收为20.33亿元,净利4.1亿元,扣非净利2.73亿元,截至3月8日市值345.13亿。那么,将来仅智能装备这一块业务,市场又会给予格力多少倍的估值呢?
总之,作为小股东,我们还是先将“情怀”放到一边,如此丰厚的“馈赠”不笑纳下来,不是傻是什么?!行文到此,看到公司公告,3月8日,即今天下午格力临时股东大会已通过此关联交易方案。
在此次峰会上,董明珠已经放言,相信通过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用三年的时间格力的智能装备就能够走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3
对格力这次改变的思考
作为格力的长期投资人,自己当然也企盼着有这么一天!
近两年来,对格力的多元化战略时常看到有评论说看不懂,甚至质疑之声要大于叫好声音。作为格力的长期投资者自然对格力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也十分关心。如果说,以前对格力的下一步发展战略还看不太清晰的话,那么,通过此次高峰论坛,我个人认为,格力的战略层面实际上也越来越清晰,即在巩固和发展自己空调霸主地位的同时,不断向智能*、智能家居、新能源*延伸。而且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确实也是从技术的多元化演变而来的,也是格力电器不断发展进化的自然过程。
这样的多元化战略最终会不会成为人们担心的多元恶化呢?
作为企业之外的投资者自然是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但是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个人的判断是反而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当然,一切均需要时间去验证。
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对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自己向来是十分认同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也向来有一种很不好的传统,就是清谈之风。今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人人均可以有发言权的今天,这种网上(特别是在一些网络社区)清谈之风似乎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自己宁可相信那些实干的甚至是不完美的企业家,也不愿意相信那些表面看来很能“指点江山”的清谈家。因为,小秃头上的虱子是明摆着的:格力的机器人是格力人一点一点地干出来的,而不是那些评论家“清谈”出来的。
股市投资是什么?
股市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洞悉,就是对优秀企业、优秀商业模式的寻找,就是对优秀企业家的欣赏,甚至还包括一点点包容。
格力电器1996年11月上市,开盘价格17.50元,截至今天后复权4297.57元,20多年的时间股价已经上涨245.58倍,年复合增长31.77[%]。毫无疑问,格力电器是中国上市公司之中为数不多的优秀且颇具良心的优秀企业。
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优秀,将来的格力电器又会给其长期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回报呢?这只有让时间去明证。
不关注金融,你将被世界抛弃,因为你赚钱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印钞的速度。笔者专注研究国际经济形势,投资更要顺应趋势。
文 觅渡金生(微ID:zxjs108),朋友圈技术教学,操作不顺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