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一路蹣跚,走到今天步履維艱。除了稅收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它正在被金融產業榨幹最後一滴血!
在中國當下,最容易成功的不是實實在在去做實業。而是編織一個最炫最酷最拉風的概念,然後再組裝一個“團隊”,最後千方百計在資本市場套現,這樣未來100年一次性都賺回來了。
在這種套路籠罩之下,實體經濟的人才、資金、利潤等都被不斷的往外抽。
現實中累死累活賺錢,遠不如編織一個概念!
5000年來,中國人一直相信勤勞致富、崇尚勤勞改變命運,才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物質財富。但是自從引進西方的金融體系之後,使很多企業過於迷戀以小搏大、概念炒作、低進高出的資本運作套路。至此,“勤勞致富”的光榮傳統被徹底碾壓!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資本運作的根本原因,以互聯網、房地產等為代表的金融產業,不斷的從實體經濟中“吸血”,而且使中國經濟的泡沫越吹越大!
金融,已經成為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根源。它如同一張天羅地網,*出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悄然無聲將整個社會的財富集聚到那一小撮人手里!
比如2016年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實:雖然宏觀經濟形勢很不好,但是資本市場向工廠一樣,一批又一批的生產富豪。過去一年中國上榜的富豪基本都誕生在資本市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資本市場創造10億美元富豪最多的國家。
眼下中國經濟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實業救國”!
令人欣慰的是:面對誘惑,依然有那麼一批企業家在堅守,他們選擇實業報國!
1、任正非——不上市照樣可以稱霸世界!
任正非率領的華為,每年投入巨大財力去做研發之外,在產品上不斷取得突破,令世界刮目相看,除此之外華為還有一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那就是堅持不上市的策略。
所謂的上市,就意味着一家企業將由“生產經營”道路走上“資本運作”道路,也就是金融化。而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虛擬概念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幹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
華為融的不是“錢”,而是“人心”。華為有17萬名員工,任正非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自己只擁有公司1.4[%]的股權。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業中股權最分散、員工持股人數最多、股權結構最單一的公司,這恐怕是人類商業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它造就了華為的向心力,難怪任正非說:不上市則有可能稱霸世界!
2、曹德旺——我是實業家,對那些為了錢的人不屑一顧!
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從16歲輟學做生意,現在已經把福耀玻璃做成全球第二大汽車玻璃生產企業,如今70歲的曹德旺已經在國內捐款達八九十億元。
當有人把他和李嘉誠做對比,他很反感的說了一句話:“我跟李嘉誠不能比。我不做房地產,我不為錢,我捐了八九十億給中國,我賺的錢也是捐掉。為什麼拿我跟他比呢?我是實業家,對那些為了錢的人不屑一顧。”
曹德旺多次談到自己不做房地產,不做金融,看不起這些只為賺錢而活着的企業家!
3、董明珠——我永遠不會做金融!
董明珠作為一個從基層做起來的人,從賣場導購到區域*經理,再到全國總經理,一手把格力拉扯成國內領軍的空調企業,就是因為她身上的實幹精神!
談到自己成為網紅時,董明珠說那是因為大家對*業的關注,而不是對她本身的關注。
董明珠表示:“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就沒有金融存在的價值……中國強大起來,必須有實體經濟,必須有自己的技術、自己的產品!”。
當“野蠻人來敲門”,董明珠抵制的態度也十分堅決。她說道:“誰投資並不重要,但請你不要成為*業的罪人,不能用經濟的杠杆來破壞*業的發展!”
她又舉出了德國與美國崛起的例子:“這兩個國家的崛起靠的是金融支撐嗎?金融是工具,歸根結底靠的是科技。”
4、陶華碧——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
陶華碧的老幹媽,在國外被譯作“Lao Gan Ma”,其登上奢侈品折扣網站Gilt,並被譽為全球最頂級的熱醬,一瓶280克的辣醬在中國賣人民幣7.9元,在美國卻能賣3.9美元(人民幣24元),這令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
老幹媽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永遠是現款現貨!老幹媽沒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只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金流。
陶華碧教育兒子:千萬千萬不要入股、控股、上市、貸款,這四樣要保證,保證子子孫孫做下去。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我打下的江山,我就把它做好、做專做精,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情。
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幹媽,這簡直就是世界商業史的奇跡!
這些實業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用匠心精神培育着支撐着整一個行業, 他們一直想做出更好的產品,而不是為了上市、收購、重組然後套現,他們才是中國最需要的企業家!
本文由山河霸金【微信2818721524】上海黃金交易所(由國務院批準,國內唯一允許做黃金白銀交易的平台)分析師團隊獨家策劃,轉載請注明出處。以上內容供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金銀原油天然氣套單鎖單操作不理想可與本人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