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計劃在2025年以前,在10個高科技*業領域打造國家冠軍企業。但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卻讓歐美商界如鯁在喉。
歐洲商界的抨擊,中國*商會以過剩產能淹沒整個產業、並引發保護主義反彈。美國方面媒體稱,這項計劃會將國外競爭者擠出中國市場,造就拿政府補貼進行不公平競爭的全球玩家。
善意地分析,歐美的部分人士能提前為中國考慮這是好事。但動不動就扣大帽子,拿補貼、不公平……這是提醒中國企業,歐美的“雙反”不是吃素的嗎?
先來看看這份讓歐美商界不爽的計劃——中國制定了一項耗資3000億美元的計劃,到2025年之前要在包括飛機、計算機芯片和電動汽車在內的一系列重要行業基本實現自給自足。而且時間表也清晰可見,8年時間,獲益的中國行業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應該達到80[%]。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同時,該計劃還覆蓋了飛機、機器人、電動汽車、鐵路設備、船舶和農業機械*領域。
中國力圖使自己擺脫從波音、空中客車、通用電氣、西門子、日產、雷諾、三星和英特爾等企業進口產品的局面。
這份計劃對中國人來說絕對鼓舞人心。但部分歐美商界人士認為,中國企業靠補貼玩不公開競爭,這話聽起來真讓人覺得好笑。
美國對企業沒有補貼嗎?
以電動汽車為例。2015年6月,《洛杉磯時報》報道稱,特斯拉、SolarCity和SpaceX共獲得大約49億美元政府補貼。
美國聯邦政府在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中,斥資140億美元支持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動力電池、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消費者購車補貼和政府采購。同年,美國還設立了一個總量為250億美元的基金,以低息貸款方式支持廠商對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目標是每年汽車燃油經濟性提高一倍。
近年來,美國各財政年度均安排資金用於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2016年7月,美國首次以白宮的名義發布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一攬子計劃,包括*45億美元政府貸款擔保,對美國已有稅收抵免政策進行有力的補充,聯邦可持續辦公室還號召各級政府聯合采購電動汽車和充電設施,能源部每年資助1000萬美元,用於推進“電池500”項目。
事實上,對於新興產業政府用補貼方式進行扶持這是國際慣例。歐美拿補貼說事,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讓百姓點燈的心態。
再來分析一下,把“國外企業擠出中國市場”的論調。直白點說,這是歐美完全以老大自居的心態在作祟。企業發展都不成熟到成熟,市場的發展也是從不成熟到成熟。試想,這麼多跨國企業到中國來難道只是為幫助中國企業或者中國經濟發展的嗎?
如果是,中國汽車工業為何遲遲未能突破核心技術這一致命關卡。中國以龐大的市場為代價希望獲得國外先進的汽車技術,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很單純。
好了,既然中國無法用市場或許技術,那麼加大研發補貼資金,鼓勵企業創業,通過並購方式獲得先進技術就錯了嗎?難道歐美企業不是這樣做的嗎?
為何國外普遍存在的商業事實,到中國人去做時就要說三道四呢?答案顯而易見——歐美國家的企業想繼續用非國際一流的技術在中國市場賺取一流的利潤。換位思考,中國企業用非一流技術到歐美市場賺錢,歐美人願意嗎?連門檻都進不去!
就算中國企業成長了,能在幾個重要行業湧現出幾個冠軍企業,國外企業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嗎?
顯然,這是個荒謬的命題。低端永遠過剩,中高端永遠稀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試想,某一領域的中國企業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公司,那麼必然推動全球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進步。因為不進步就沒有優勢就會被超越,這是企業競爭的自然法則,沒有任何理由來指責。既然歐美市場不需要落後產能,中國市場難到要成為全球垃圾技術的堆放地嗎?
大變革意味着大機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必然能推動中國和全球技術的更迭速度。該把有色眼鏡丟到垃圾桶了!
不關注金融,你將被世界拋棄,因為你賺錢的速度永遠跟不上印鈔的速度。筆者專注研究國際經濟形勢,投資更要順應趨勢。
文 覓渡金生(微ID:zxjs108),朋友圈技術教學,操作不順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