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中国经济,除了需要体会名与实,更应该有比较视野,即跳出中国看中国,正如我很欣赏的一位诺奖得主所言,只了解一个文明无法去写作这个文明。
中日经济到底一样还是不一样?一方面,对比当前日本挣扎于小数点后的增长率,日本央行力求通胀率2[%]用尽各种招数而不得,与中国状况在冰火两重天的感受;另一方面,对比日本经济的历史图景,却发现中国经济的神话与弊端,都曾经在日本上演过,换而言之,读懂日本经济,中国经济的图景也近乎水晶般透明。
日本经济在五六十年年代也曾维持两位数增长,70年代之后逐渐下台阶,但即使遭遇石油危机仍旧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更是“日本第一的时代”。以高速经济维持合法性也曾经是日本执政党的追求,池内阁提出的日本国民倍增计划与今天中国的收入翻番无不类似,而田中内阁时代的列岛改造计划也类似中国的四万亿大手笔,更不用说后来的广场协议以及房地产泡沫更让让人有昨日重现感受。
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相当于日本哪一年?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这个问题,简单问题往往有复杂的答案,答案千差万别,容我日后一一道来。但从答案,也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还可以持续多少年,然而,这一答案并不容易。
以经济增速下台阶势态来看,中国很类似日本的70年代;以汇率问题而言,以中国目前遭遇的压力,日本前大藏省官员行天丰雄对我表示中国现在更像广场协议之前的日本;对比房地产市场与股灾往事,中国又让人想到90年底初期的日本;考虑城市化以及受教育等指标,中日差异则是数十年,等等。更不用说中国地区差异之大,而当前的停滞却富足的日本社会更类似中国向往的梦想之地。当然,不乏突兀的是,中国在互联网领域以及移动支付一些领域却一马领先。
中国官方对于中国经济有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判断,在中日对比之中,我们也看到中日之间的时空重叠,不同时期特点在当下中国出现与挤压。甚至,差距并不完全是坏消息,某种程度而言,差得越多,对中国越是好消息,意味着未来改进还有很多空间。
但核心问题在于,中国作为后发经济体的赶超好时间还有多少?好学生并不意味着好老师,从后进追赶相对是容易的,埋头模仿即可以,但是要成为第一,其实意味着需要在世界舞台和人类文明上有自己的剧本与模板,这意味着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曾经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向我们揭示的最大经验。
文/龙琦财经(唯一官方威信LQCJ88)是金融投资分析师,从事原油、贵金属、外汇、证券等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
本人对投资的四大生存法则解析:
1.拿的利润越大就越危险你需要克制——贪婪
2.行情变幻莫测拿捏不定时你要学会——变通
3.一时失利不要抱怨这时你要学会——忍让
4.错过了大行情你要学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