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什么最让农民痛心,可能不是农村土地确权迟迟拿不到证书,也不是宅基地建房手续申请不下来,更不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不同政策,相信很大一部分农民(尤其是玉米种植大户)都会说到是玉米价格,那叫一个惨。
其实如果有心人在2015年的时候,可以根据政策调整提前预判出玉米价格将会大幅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要在宏观经济不够乐观的情况下调整玉米价格的形成机制呢?农地圈带大家回顾下:
一、玉米库存压顶,大豆严重不足,农产品*结构失衡
1、从库存看,2016年玉米产出2.2亿吨。旧库存有2.3亿吨,大东北尤其严重。
2、从消耗看,玉米供人食用仅占15-20[%],其它用于饲料和工业原料,燃料酒精也已经列入考虑范围(相关部门也是真愁,每天守着好几亿吨玉米却为怎么消耗掉发愁,这让非洲挨饿的兄弟怎么想?)。由于国内特有的习惯,对玉米糖使用率不高,因此短时间不能指望玉米糖能消耗足够量的玉米。
与此同时,大豆却面临着进口比例越来越高的现状,基本很少有人种大豆了。
也就是说,从国内主要农产品的结构看,品类已经严重失衡,多的玉米消耗不了,需要的大豆没有农民种,需要大量进口。
二、痛定思痛,通过调低玉米价格减少玉米种植
从市场角度看,玉米当然需要降价。*大而需求小,价格自然下降,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面对日益严重的玉米库存,中央终于下定决心通过价格手段调整玉米过分种植的情况。
于是乎,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价补分离机制开始推行。经过2016年的推行,玉米价格开始市场定价,果不其然的价格开始暴跌,即使在中央分两次给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补贴了390亿的玉米补贴后,农民对于2016年的玉米价格之变依然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
三、2017年不种玉米种什么?
农地圈看来,即使对于普通农民来讲,种地多关注政策总是有好处的。农民种地跟着政策走步吃亏,你没见好过人因为熟知农业政策都能套取好多补贴吗?
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尚未形成,玉米价格2017年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国内,还取决于国际供需情况。
因此,在农地圈看来,2017继续种植玉米或许并不是很好的选择。那么顺应国家改革的趋势,改种大豆或许是个相对不错的选择。同时对于种植大豆,也有补贴。
当然了,中央还有一个提倡,就是要调新,新的农产品。但对于农民个体而言调新是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选择。风险就是小品类市场小,如果种植体量小,将来*、*都存在难度。机遇就是有可能赶上市场稀缺而价格暴涨。
当然了,农产品的价格改革在其他领域也即将展开,后续农地圈讲给大家带来更多解读。
笔者杰克(微信jackL995)是金融投资分析师,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