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高房价背后的真正获益者?谁在大把捞钱?
这个问题简单吗?
很简单,在我们常规的思路里,获益者不就是那些买地造房子,然后再卖给我们的房地产商人吗?
那是当然。房地产商人是高房价的直接获益者,这一层当然是大家都能,也是都该想到的。
除此之外,还有谁?
炒房团、无良中介、卖地的地方政府、部分接盘侠……这些可以说是高房价的受益者。
我们渴望合理的房价、渴望能让我们的收入能追的上的房价,可是,过去几年的房价一涨再涨,已经让我们忍不住想说出——
高房价背后的机制,绝不仅仅是一个机制那么简单。房地产的受益者,也绝不仅仅是那么几个。
几年前,一位房地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公开说,高房价、高租金和高生活成本,是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无序膨胀的“生态门槛”。
此番言论,成了“高房价挤出低素质人口”论调的滥觞。
随着一线城市本轮房价飙升,再联想到该言论,越来越多的普通工薪族开始察觉到自己真的“被低素质”了。尽管他们可能拥有着光鲜的学历、履历和出众的才华。
在这个特殊时点,房子不单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也是尊严的凭借,更是社会排序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未购房、需换房或者嫌自己房还不够多的人开始焦虑,乃至恐惧。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房价到底怎么走?
2016年10月开始,全国主要一线、二线城市都已颁布“限购令”,密集程度,堪称奇观。“限购令”提高了贷款杠杆率、社保和个税缴纳方面的身份限制。在一些城市,其限购严格程度被称为“离婚也没用了”。
不过,限购对房价影响不能夸大。因为它距离触及高房价的生成机制还很远。
房价泡沫的生成,以及它的“坚挺”,背后机制是什么?
它远不止“土地财政”这么简单,它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创造和流转的“隐秘游戏”,参与者包括了权力、银行精英和影子银行投机者等等。最终,他们共同创造出一个财富分配机制的闭环。局外人,无法拆解,唯有承担。
信用创造的欲望
高房价背后的利益获得者——利益主体商业银行长期被忽略。
广义货币M2的爆炸式增长,这被认为是中国楼市泡沫的主因。长期以来,中央银行“货币超发”更被认为是M2增长的主要动力。实际上,这里有不小的偏差。
从199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已是公开信息。此前,经济学家曾热议中国货币超发属于“被动超发”,其数据也来自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一栏的变动。可以说,央行如果真的货币超发,很难做到“不为人知”。
真正“不为人知”的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被称为派生存款或者信用货币,它是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产物。
商业银行系统对派生货币的创造,流程可以这样简化理解:
第一步,假如A银行有100元的存款,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0[%],即10元必须存在央行。那么,它就最多可以拿90元出来放贷,并收取利息。
第二步,贷出的90元最后又会变成企业或个人的存款再次存入另一家B银行。按照统一的1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么B银行又最多拿出81元(90元*90[%])放贷。在这前两轮贷款中,银行已经进行了两次货币创造,分别贷出的90元和81元就是银行创造出的派生存款,也会计入货币总量。
但是,银行显然不会止于两步,还会无限循环下去。比如,又进入了第三步,81元被B银行带出去之后,又变成企业或者个人的存款存入C银行,那么C银行又可以拿出72.9元(81*90[%])进行放贷。
以此类推,进入循环状态。从理论上讲,最后一家银行N银行,其可贷资金会趋于无穷小。
最终,这个过程所创造的派生存款等同于初等数学中的连续等比数列求和,这被金融学教授们归纳成了一个公式,并冠之以“货币乘数”的大名。
简而言之,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银行体系最终会创造多少货币,那么用最初的A银行初始存款100元乘以货币乘数即可。在这个案例中,货币乘数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的倒数,等于10,那么最终银行创造的派生存款总量就是1000元。
在这个极其简化的例子中,100元的初始存款最终创造出了1000元的货币总量。而在经济运行现实中,尽管原理相同,但过程远比这要复杂。特别是加上中国特殊的影子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效果可能更是超乎想象。
笔者暮雪夺金(微信VIEVIE666)是金融投资分析师,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