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法院审理破产案件出现激增是一项可喜进步。缺乏创造性破坏在国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加剧产能过剩,给银行系统造成堆积如山的坏账。
然而,选择性淘汰僵尸企业虽值得肯定,但仍远不足以实现中国经济需要的彻底改革。
淘汰僵尸企业的行动并未剑指亏损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破产法庭审理的案件比2015年多了54[%],但绝大多数被清算的企业看起来都是规模很小的民营企业。中央政府下辖、由资产价值约4500亿美元的20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僵尸军团”,仍在无意识地游荡。
更大的问题在于,催生出没有经济效益的国有实体的慷慨信贷和松散纪律,还导致了其他形式的结构性脆弱。一项统计数据恰好可以体现这一现实:根据投资银行瑞银(UBS)的数据,中国每创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需要6.5个单位的投资,是10年前的两倍。在政府方面能够弥合这一效率差距之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将不可持续。
公平地讲,政府的确要求过加强企业纪律。但纵容仍在继续。去年底一次政策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要求去杠杆化,但今年1月信贷总额增长了12.8[%],接近去年GDP增速的两倍。中国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比欧元区和日本的加起来还多,却还继续大量注入流动性。
问题在于,在许多领域,债务正在推动更多的融资需求。例如,上市公司成功地满足了投资者及政府让它们降低极高债务股权比的要求。它们做到了,但不是通过削减债务或增加利润,而是通过发行新股。据研究公司龙洲经讯的数据,2015和2016年增发的新股总计3.2万亿元人民币(合4660亿美元),超过了先前6年的总和。
中国城乡建设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宋健坤:中国城镇化建设从规模上讲可谓亘古未见。跨越30年,总投资将超20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能将整个链条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每届政府都力图“镌刻自己的烙印”,这幅“巨幅画卷”的结果将很难预料。
作为融资来源的股市变得如此受欢迎,约有563家公司正排队等待首次公开发行(IPO)。
中国家庭也积累了大量债务,尤其是在去年。三大类别的家庭贷款——抵押贷款、消费信贷和所谓的“经营性贷款”——都出现了大幅增长。总的来看,中国的家庭债务相当于GDP的近45[%],接近2009年水平的两倍。
即将开幕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很可能重申早些时候关于去杠杆化和国企改革的建议。但如果要让这些建议变得可信,就必须显示出真正的意愿。真正需要推倒(或至少进行重组)的僵尸企业,多是国有企业。
文/龙琦财经(唯一官方威信LQCJ88)是金融投资分析师,从事原油、贵金属、外汇、证券等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
本人对投资的四大生存法则解析:
1.拿的利润越大就越危险你需要克制——贪婪
2.行情变幻莫测拿捏不定时你要学会——变通
3.一时失利不要抱怨这时你要学会——忍让
4.错过了大行情你要学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