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地一聲雷!45萬億來了!
所謂“45萬億”,是某券商的研究報告計算出來的:他們匯總23個省市公布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發現總量已經達到了45萬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新疆,提出2017年投資將增長50[%]。這個消息刺激了新疆股走強,其中生產水泥的“天山股份”10個交易日里幹出了6個漲停板。
也許有讀者不理解:2009年才“4萬億”,現在都要搞“45萬億”了,那麼中國經濟是不是要大增長了。
其實,這兩個數字的含義是不同的。2009年的“4萬億”是在當年計劃基礎上,增加的中央投資,最終還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套。事實上,2009年全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22.5萬億。
如果用“固定資產投資額”除以當年GDP,所得到的百分比就是“投資依賴度”。下面讓我們看看1986年以來的變遷:
30年來中國的投資依賴度(單位:萬億)
年份 | 固定資產投資 | GDP | 投資依賴度 |
2016 | 59.7 | 74.4 | 80.2[%] |
2015 | 56.2 | 68.9 | 81.6[%] |
2014 | 51.2 | 64.4 | 79.5[%] |
2013 | 44.6 | 59.5 | 75[%] |
2012 | 37.5 | 54.0 | 69.4[%] |
2006 | 11.0 | 21.9 | 50.2[%] |
1996 | 2.29 | 7.08 | 32.3[%] |
1986 | 0.297 | 1.877 | 15.8[%] |
1986年,中國的投資依賴度只有15.8[%],到了1996年就上升到32.3[%]。到了2006年,已近突破了50[%]。最近5年來,投資依賴度繼續節節上升,到2015年達到了81.6[%]。事實上,在很多地區比如重慶、新疆,都超過了100[%]。
增長速度接近的情況下,投資依賴度越高,說明經濟越低效。中國目前投資依賴度最低的大城市是深圳,2016年只有21[%];其次是上海、廣州和北京,2016年依賴度分別是25[%]、29[%]和34[%]。
但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中國的“投資依賴度”有所下降。但這種下降未必是調結構的結果,而可能是東北地區和民間投資“塌陷”的結果。
二、
總之,如果投資依賴度不能主動下調,則中國經濟轉型就非常困難。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貨幣超發是必然的(比如2015年的股災救市,以及正在搞的債轉股),即便央行主動壓縮,最終仍然存在“1.5倍魔咒現象”。
2009年的時候,M2增速27.7[%],GDP增速是8.7[%],差距是驚人的3.3倍,或者快19個百分點。這意味着在2009年,人民幣的*力一年之內就打了81折!“四萬億”最終帶來了房價暴漲。
2017年穩增長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基建+PPP”,其中新疆這種發展滯後的戰略區域,會有一個投資大爆發。但整體而言,全國經濟對投資的依賴度基本見頂,再提高很難,風險也會加大。對房地產的依賴度更是如此。
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依賴度(單位:萬億)
年份 | 房地產固投 | GDP | 房地產依賴度 |
2016 | 13.5 | 74.4 | 18.1[%] |
2015 | 13.4 | 68.9 | 19.4[%] |
2014 | 13.1 | 64.4 | 20.3[%] |
2013 | 11.9 | 59.5 | 20[%] |
2012 | 9.92 | 54.0 | 18.3[%] |
2011 | 8.17 | 48.9 | 16.7[%] |
2009 | 4.94 | 34.9 | 14.2[%] |
2005 | 1.95 | 18.7 | 10.4[%] |
2003 | 1.31 | 13.74 | 9.5[%] |
2003年中國的房地產依賴度只有9.5[%],然後逐年上升,到了2014年達到20.3[%],為最高水平。“四萬億政策”如火如荼的2009年到2010年,中國對房地產的依賴度也不過14.2[%]和16.7[%]。
但在2015年,中國經濟對房地產依賴度出現下降;2016年,繼續下降。為什麼會如此?也不是主動轉變的結果,而是廣大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子飽和了,賣不動了。這事實上就是我此前多次在專欄里說的:舊的“房地產+地方債+城鎮化”的模式走到了盡頭。
如果中國不轉變發展方式,把“印鈔票的時代”引導到“印股票的時代”,不把增長的主動力從“房地產+大基建+城鎮化”切換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體經濟+內需”上,不把投資主體從“地方政府+國企”轉換到“民企+外資”上,未來的經濟會比較麻煩。
三、
綜合來看,目前的股市迎來較難得的發展機會!
基本面看多理由是硬邦邦的,大項目紛紛落地,23省累計投資目標超過40萬億,2017又是大幹快上年;養老金入市,期指松綁和限制融資,兩會召開在即等等。
兩會開幕僅剩兩周,基於股市政治市和高控盤特點,理性上自然難以看空市場,它會像是一顆定心丸,成為做多者的依憑和抓手,讓做空者不無忌憚,技術觀點也難以支撐心理天平。
市場在這種情緒支配下,調整就容易成為資金進場的買點,進場資金力量強大,調整就可能調而不深或戛然而止。待到行情再次形成一致預期,大盤漲到大家(散戶)都忙於追漲時,真正風險(依然是技術層面的風險)也許就會以一種猝不及防的方式降臨。
從技術面看,目前市場處於乍暖還寒的時候,“技術面看空、基本面看多”,成為市場上一種很有意思的分歧。
技術面看空,着眼於大盤指數接近波段高點,下周幾個時空窗口共振,市場寒意似乎正在聚集,“兩會”前需要消化獲利盤,調整後再度蓄勢上攻。
以目前指數分化狀態,兩會行情大概率將繼續演繹指數的“馬太效應”。
上證50是60分鍾頂背離,調整了3個交易周期,時間不夠但DIF值距零軸很近,只要有資金捧場,短線止跌存在可能性;中字頭指數是日線鈍化,站在5周均線之上,趨勢向好可以維持人氣,趨勢一旦走壞,調整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這個指數37個標的,15個屬於上證50成份股,占到上證50權重30[%],兩會行情的成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指數的表現。
深市幾個指數均處在下降通道中,反彈跟隨者角色短期內沒法改變,看點在未來股市調整中能否少跌和率先見底止跌。中小板與創業板已是周線、月線底部鈍化,我相信這個猜想不會是空中摟閣,反彈後的再次下跌,當是尋找確定性中期投資機會的好時點。
概括以上梳理,基本看法是:反彈還沒結束,兩會行情進行時;後市大指數越漲,風險越大,小盤股越跌,機會越顯。操作策略,反彈中專注個股是上策,高手可以跟着熱點圍追堵截,謹慎者盯住中長陽做多。下周大盤站穩後放量反彈是做多的重要條件。
筆者經常專注研究國際形勢以及各國之間的動態,對原油,天然氣,白銀以及股票等有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做單不順被套單、鎖單或投資經常資金縮水,那麼你可以多重視本人的文章。添加薇信:jcf1712獲取每日投資獲利資訊,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指導。投資有風險,操作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