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日公布的多项今年首月的重要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离“L”型拐点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一步。
国家统计局当天率先公布了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自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分析称,这说明当前整体物价水平明显回升,而核心CPI的适度上涨表明当前经济正逐步回暖。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PPI去年以来的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条件。对资本市场而言,基于长周期企业盈利改善的股市“健康牛”值得期待。
当天傍晚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则略低于市场预期,没有超越去年同期放出的“天量”,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减少了4751亿元。但从结构上来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52万亿元,这一绝对数字较去年同期的1.06万亿元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减少4521亿元,而去年1月时增加了3719亿元。
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实际上是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进一步复苏,资金正逐渐“脱虚向实”。
商业银行看好实体
相比此前更为抢眼的个人住房贷款,2017年首月的信贷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投放贷款的意愿越发强烈,尤其是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攀升1.52万亿元,为历史数据高点,而票据融资进一步下降4521亿元。
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既反映了近期经济企稳、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回升,也反映了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机制下信贷投向结构正趋于调整和优化。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依然不少,主要受前期成交订单信贷需求延续的影响。
此外,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总体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得到的具体的体现,这个现象是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的,也符合政策需要。
去年三季度开始,金融领域防范风险、去杠杆的基调基本确立。随后,监管层不断加码,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同时,谨慎使用降准,防止“大水漫灌”;第二,去年三季度开始,央行逐渐通过公开市场“缩短放长”的操作手段,提高隔夜资金的获得成本,希望达到债市去杠杆的目的;第三,升级MPA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第四,春节前后开始上调政策利率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连平表示,目前信贷的投放比去年减少不到5000亿元,也是体现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操作方向。这种情况下,流动性和利率发生了变化,部分商业银行负债端规模的增长已经受到制约。
实体经济盈利改善
除宏观经济政策的驱动外,14日公布的CPI、PPI数据则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金融机构看好实体经济,并愿意为之投放贷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2.5[%];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上述两项数据小幅上涨,与经济企稳回暖和国际因素影响不无关系。2016年前三季度GDP是6.7[%]的增速,第四季度增长到6.8[%],无论是翘尾因素,还是经济的活跃,实际上价格是在上扬。
邓海清表示,PPI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补库存周期开启*条件。
国金证券分析,PPI与CPI同比增速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一方面积极地支撑企业盈利;另一方面,潜在通胀压力继续制约货币政策空间,货币政策将从中性偏宽松继续转向更加中性。
除了CPI、PPI,素有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宏观政策的“风向标”和民众生活的“温度计”之称的中国式重型卡车也迎来了今年销量的开门红。1月份,重型货车产销分别为8.18万辆和8.30万辆,产量环比下降16.66[%],销量环比增长10.22[%],同比分别增长87.62[%]和125.15[%]。
通胀预期会否动摇货币政策
1月份CPI上涨1.0[%],涨幅比2016年12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这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看来有三方面原因:节日因素;寒假和春运期间出行人员增多,交通和旅游价格上涨明显;受国内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7[%]和5.2[%],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邓海清也表示,CPI超市场预期,主要因为非食品价格远超市场预期,“食品价格环比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历史均值,主要与原油价格上涨有关”。
事实上,油价的走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将直接影响2017年的全球通胀预期,进而影响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政策,这又将与债市和股市的走向息息相关,对于复苏中的实体经济影响也很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中性的同时,财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扩张力度,一方面要通过货币略微偏紧来实现控风险的要求,同时通过财政适度扩张宽松来实现稳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上注重协调配合。笔者谋金大师【V信MJDS886】对投资(原油沥青,天然气,白银)等现货,股票、发售投资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