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3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继2013年6月中国央行与英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人民币再次“攻下”欧洲主流市场。人民币与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欧元“联手”,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再迈出“一大步”。
中国央行称,与欧洲央行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可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欧洲央行称,由于中国、欧元区快速增长的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有必要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同时将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成员科尔表示,这一安排显示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正迅速上升,国际社会应当配合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从欧元体系的角度来看,互换协议旨在作为一项备用流动性工具,同时确保区内银行可持续获得人民币*。互换协议是在欧元体系层面上设立,并经由欧元区各国家央行,面向欧元体系内的所有交易对手。在适当时候,欧洲央行管理委员将讨论此备用流动性工具的技术实施方式,以及如何传达上述技术方式。
欧洲央行已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士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wift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今年8月期间,人民币总交易量已增长113[%],在全球榜单上超越瑞典克朗、韩元和俄罗斯卢布,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最活跃货币。随着人民币交易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地区希望与中国签订互换协议。英国央行已于2013年6月22日与中国央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的有效期为3年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一战略性举措使得英国在这场争夺欧洲人民币交易中心魁首的竞赛中拔得头筹。伦敦目前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外的人民币交易中占了62[%]的比重。
进入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8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或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包括新加坡、印尼、英国、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冰岛、巴西及欧元区。2013年累计规模为11555亿元人民币。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发现,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23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规模为24832亿元人民币。
德国惊呼中国人民币向美元“宣战”:美国玩完了
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达成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协议,引起了德语媒体的关注,有专家认为,中国希望以此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但也有政治学者认为,中国的价值观输出能力远不及欧洲。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人口大国,各个方面都能在世界强国中脱颖而出,无论科技,农业、工业,经济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已经发扬光大,中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无条件帮助各国,可谓是尽职尽责的去做这个盟友,也像全世界证明了什么叫真正的盟友,俗话说的好,利人利己,达人达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点,作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
纵观国际热潮,在论中国经济,在众多国家对比之下,显然要优越得多,作为经济学者,笔者最后送给当下的中国经济投资者们一段话,唯有心静如水,方能气贯长虹,无论你是在天然气,原油白银等贵金属及股票外汇投资市场迷茫,还是在行情里不知所措导致资金不断缩水都可以直接向本人金晨甫薇信jcf1712请教。
文/金晨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