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2000万美元奖学金回报当年200澳元
开假了,上工了。
听说王健林今天一早就到万达打卡,雷军发了条鼓劲动员的微博,而马化腾也例行地备好了开工利是,迎接腾讯大楼外边排成长龙的鹅厂员工……
而这时候的马云,正在澳大利亚。
他的开工第一件事,是给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捐赠奖学金。
(马云在纽卡斯尔大学讲述他的故事)
这个总金额高达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被取名为“Ma & Morley”。
“Ma”自然指的是马云自己,那么,“Morley”呢?
“Morley”,是一段缘分,一场福报,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这故事,可能会说得很长很长,长得已经快有40年……
40年前的马云,还是个15岁的初中生,如果要加个特殊一些的状语的话,是个疯狂学英语的初中生。
疯狂到什么程度?疯狂到他敢一个人单*匹马杀到杭州西湖拖个老外就求练习口语的程度。
要知道,那可是1980年代,别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初中生在读什么,那个时候的老外,在中国那都是珍稀动物……
然而作为本文主角享有运气光环加成的马云,还真的就在西湖孤山附近“捕获”了“珍稀动物”——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Morley,莫利一家人。
(马云在西湖边偶遇莫利一家,图中大卫,图右苏珊)
父亲肯·莫利是一位当时刚退休的电气工程师,母亲叫朱迪,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卫,斯蒂芬,还有苏珊。他们参加了一个澳中友好协会旅行团,在1980年的夏天,来到了中国。
根据大卫·莫利的回忆:“有一天晚上,我们在公园里*柴的时候,一个男孩儿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想锻炼一下自己新学的英语口语技能。他介绍了自己,我们互相寒暄了几句,约定之后再来这个公园碰面。”
(15岁的少年马云和同龄的大卫·莫利)
随后马云和同龄的大卫·莫利迅速成为了好基友。当然,在那个没有论坛没有QQ的年代,友情的维系依赖的就是传统书信,所以这种关系的别称,叫做笔友。
在莫利一家人回国后,小马云仍然和他们保持着信件往来,而且这种通信依然很有效地激励马云同学进一步燃爆学英语的动力。
因为,肯·莫利爸爸一直在一丝不苟地帮着马云修改和指正信件里的英语语法问题,还跟马云说,让他写信时候把行间距留大点,这样方便莫利爸爸在回信的时候,在间距空白处“纠正”语病。也许,肯爸爸的做法,可能是后来促成马云在职业生涯初期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启蒙……
但对于马云而言,肯爸爸和莫利一家人更加重要的影响,是帮助年轻的马云第一次走出国门,真正见识到,中国以外的,外面的世界。
(马云和莫利父子逛悉尼动物园)
1985年,也正是“出国热”开始兴起的时候,马云受到了莫利一家人来自海外的热情邀请。由于当时少有此类先例,马云的出国访友申请屡遭使馆退回,拒签次数高达7次。但是在肯·莫利等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沟通下,马云历经多番周折终于获得人生第一个签证,来到南半球,踏上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的土地,在那里待了29天,看过悉尼的歌剧院和动物园,也看过纽卡斯尔繁忙的港口和吞吐的巨轮。
这些放在当时远超寻常的经历,令年轻的马云受到了巨大冲击,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我的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我。是我没法想象这么大的改变。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以前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马云后来说,“在我到了澳大利亚后,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
而彼时的肯·莫利,同样也为正在努力思考着的年轻马云,扮演了启蒙人和引路者的角色。
根据马云的回忆,早在80年代,肯·莫利平日里关注的,就已是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本土文化培育、边缘人群权利等等这些议题。这些议题在当时还没有那么流行,但今日,早已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而那个时候的肯·莫利,却非常愿意将这样的视野、将这样的心得和体悟,和他那位远在异国的忘年之交在书信里尽情分享。
笔者谋金大师【V信MJDS886】对投资(原油沥青,天然气,白银)等现货,股票、发售投资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