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場關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爭論火了。12月25日,李東生、宗慶後、董明珠作客央視,一起探討中國制造業目前深陷寒冬的深層原因。三位大佬一致認為“虛擬經濟過火”給實體經濟帶來的衝擊,甚至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衝擊。
圖片來源:央視截圖
“吃瓜群眾”或許認為三位大佬講的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只是說的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衝擊。其實,相較於金融泡沫對傳統行業的碾壓,互聯網行業給帶來的衝擊還真是小case。IMF的經濟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發現,當金融發展偏離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向,其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就會消退,甚至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前些日子,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金融業經濟利潤占中國經濟整體利潤的比例超過80[%]。這背後意味着,很多實體企業利潤微薄。這樣的結果就是,很多企業家逐漸不願再用心經營實業。
中國要強大不能只有虛擬經濟
如果我們回顧曆史會發現,實業尤其是制造業往往決定着一個國家的興衰:曾經,英國遊離在歐洲國家的邊緣,英國貴族都以能說法語為榮。但隨着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英國的經濟實力突飛猛進,也才有了之後的日不落帝國。無獨有偶,後來美國、德國、日本的崛起無一不跟自己有強大的制造業有關。而那些依靠資源發展起來的國家,收入水平很高,但由於制造業的薄弱,很難稱其為強國。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只靠金融、互聯網是不行的。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英國也強調要“重新工業化”,德國忙着布局“工業4.0”。特朗普也表示將出台一系列政策爭奪制造業。這些政策,暫時還談不上衝擊中國經濟,但是“曹德旺跑了”的聲音已經不絕於耳。
實體企業很重要,但是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
目前,中國面臨較大的經濟增長壓力,隨着人口紅利的不斷減弱,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競爭的格局也面臨巨大挑戰。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增加實體經濟利潤,經濟也將面臨巨大風險。
我們回望過去,金融與實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1955年,包玉剛創業時依靠借來的錢創業,彼時他還只有一條破舊的老船。但是,當時香港實力最雄厚的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看好包玉剛能力,不斷的給予包玉剛資金上的支持。而包玉剛也不負眾望,一步一步做大做強,到1981年時,包玉剛的公司有200多條船,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當時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1995年王傳福辭職,拿着表哥呂向陽投資公司投資的250萬創辦比亞迪公司,但好景不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比亞迪遭遇困境,又是呂向陽通過其所有的廣州融捷投資管理集團向王投資1660萬元,幫助比亞迪度過困境。從此之後,比亞迪發展一帆風順,短短幾年時間,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制造商。再後來,王傳福進入汽車行業並開發新能源汽車獲得成功,一度成為內地首富。
正因為這樣的案例存在,我們不能忽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而國家領導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表達過,“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管道”,李克強總理也曾強調:“金融的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近期舉行的2016年中國信托業年會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表示,信托業發展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為實體經濟*針對性強、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務。
筆者謀金大師【V信MJDS886】對投資(原油瀝青,天然氣,白銀)等現貨,股票、發售投資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每天行情波折不斷,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經驗,給大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