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數量眾多的國家之一,隨着現代化技術的不斷革新,中國在經濟及其軍事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甚至有人預言說中國將在未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不過現在中國仍處於發展中階段。中國在國際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並且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占有一席。這樣也就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中國雖然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但是仍然有許多經濟、社會、環境與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國在聯合國與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沒有達到美國與過去蘇聯的程度。但是,其發展的速度,以及許多方面的不斷進步,導致產生了中國在21世紀成為第二個超級大國的可能性。
1月11日,奧巴馬在芝加哥進行告別演講,其中一句話在中國引起漣漪:“俄羅斯或者中國無法匹敵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除非我們自己放棄這種影響力,變成一個只會向鄰近小國尋釁滋事的大國。”
實力與影響力的確不同。當前,中國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尚未將實力轉化為影響力。在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之後,中美關系面對前所未有的激烈博弈,全球影響力的比拚可想而知。
中國最要緊的行動任務之一,是需要尋求把實力轉化為影響力的有效方式和路徑。
將實力轉為影響力之前,需要先做功課。
在崛起過程中,中國人時常感到不滿的一個方面在於,雖然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第一貿易大國,也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似乎與這一實力地位並不是很相稱,有的時候還受到明顯的壓制。由此,如何把實力轉化為影響力,就成為中國崛起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特朗普的上台,讓這一任務變得更為急迫。
實力轉化為影響力,需要一定的基本條件。首要的條件,是要有實力,這個有實力不是指有一般的實力,而是要有強大的實力。
沒有強大的實力,冒然去追求很大的國際影響力,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事情。沒有強大的實力為支撐,即使一國暫時獲得了較高的影響力,其維持影響力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也比較大,它所獲得的影響力常常也不那麼可靠。
在這個方面,中國曆史上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是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後,中原政治舞台出現霸權空白的狀態,宋襄公急於填補這一空白。宋襄公的有利條件是,他為齊桓公之後的齊國國君複位起了關鍵作用,並在這個過程中兩次打敗齊國,這也可能助長了他稱霸的野心。宋襄公試圖通過會盟諸侯的方式,確立霸主地位。公元前641年,宋國主持了曹、邾等國的會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和齊孝公、楚成王在鹿上會盟,請求楚國允許歸附楚國的中原諸侯奉自己為霸主,這已經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舉動,但他自己似乎無所覺察。第二年春,鄭文公朝楚,這引起宋襄公的不滿。同年夏,宋襄公起兵伐鄭,楚出兵伐宋以救鄭。於是有了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戰,宋軍在戰爭中一敗塗地,宋襄公自己股上也受了重傷,並於兩年後因傷去世。宋襄公對霸業的追求由此草草收場。
宋襄公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在還不具備霸主實力的情況下,就急於追求霸主的影響力。他在短時期內也取得了一些表面的成功,但這樣的做法,終究經不起其他大國反對的檢驗。在實力明顯不足時,追求很高的影響力,不僅難以獲得成功,反而可能招致危險的結果。
與之相比,朱元璋在群雄並起的局面下,采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把努力的優先方向放在積累實力方面。緩稱王不是不稱王,而是在力量不足時暫不稱王,等力量和戰略態勢相對有利之時再稱王。
筆者專注於研究國際 經濟形勢,投資更是要順應趨勢。對現貨大盤,微盤,股市、外匯,普洱茶發售,期貨,有興趣的投資者,必是有緣人。
縱觀中國經濟熱潮,再論經濟展望。解讀市場動態、剖析世界金融、分享投資技巧、給與最新的行情分析、助你捕捉站在金融前沿。如果你還在期貨、現貨、油、天然氣、貴金屬等現貨投資,發售市場迷茫,在行情里不知所措,套單、鎖單或者盈利不佳的都可以直接咨詢本人,歡迎探討交流。
在機會面前:聰明人永遠是寧可抓錯,決不放過!
文/軒毅論金(薇:xyxy1615),喜歡的話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