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IPO審批節奏顯然提速:從3月開始,新股發行次數由每個月一批變為每半個月一批;從7月開始,新股發行數量有所增加;從11月開始,IPO再提速,變為每周一批,其中,11月份有51家企業拿到了批文,12月份則有46家企業拿到了批文。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年共有227家公司完成A股IPO上市,其中,上半年度有61家,下半年度達到166家。到了2017年,新購申購更是達到日均3家。IPO一再提速是為了什麼,究竟有何目的,又會對股市造成什麼影響呢?
什麼是IPO
IPO全稱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首次公開募股的意思,是指一家企業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
IPO提速的真實目的
2016年,尤其是下半年,IPO放行速度明顯加快,有投資者理解為是為IPO“堰塞湖”疏通,為注冊制鋪路,其實不僅如此,監管層更深刻的意圖在於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和股市健康可持續性發展,這也是推行退市制度的一個前提條件。
“目前股市還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也是一直以來監管層沒有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快放行IPO也是一步大棋”,業內人士稱。
退市制度走向
去年以來,監管層就一直在通過多種舉措間接推動退市制度的實質性實施。此外,交易所就打擊保殼和借殼套利行為也拿出了針對性措施。上交所日前表示,將嚴查2016年年報中通過突擊構造交易、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值等方式,粉飾財務信息,避免連續虧損的做法。
上市公司目前的保殼手法無非借殼、重組、*資產、政府補貼、大股東借款等,而在監管層對這些行為的不斷規範下,這些手法的實施成本正在加大,扭虧無望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很可能會成為未來退市大軍中的先鋒。
“對於走不動、跟不上或者有重大違法的上市公司,要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實現優勝劣汰,增強市場活力”,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薑洋日前就曾在公開場合如是稱,這也是2006、2007年新舊之交,監管層對退市制度的最新表態。
某上市券商投行汪俊透露,日前他們在與監管層溝通時就被告知,對於經營狀況不能發生實質性改善的上市公司,不支持保殼,應讓其退市。
IPO對股市造成了什麼影響?
2016年中,A股有227家企業成功IPO,募集資金1496億元,創下五年新高;但從同期指數表現來看,上證指數跌幅超12[%],創業板跌幅近28[%]。
自2016年下半年起,IPO就在提速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來到2017年,IPO數量幾乎達到日均3只;然而,與IPO提速形成反差的,卻是A股行情弱化,人均虧損上萬的慘淡事實。
對於證監會這番只為解決IPO堰塞湖,忽略A股行情和投資者保障的做法,央視也破天荒的發表公開質疑。
今年以來,監管層更是幾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節奏,高速推進着新股發行。據普華永道預測,2017年全年A股IPO為320家至350家左右,融資規模在2200億元至2500億元左右。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2017年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額較2016年均增長四成至五成。
然而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每每新股上市,總能上演多日連板行情,往往股價漲至高位時才打開漲停板,這也導致需要更多的資金進行承接,客觀上對市場資金面會造成一定的壓力。而且,由於股價漲至高位,新股風險無形中被放大,進而放大了整個市場的風險。
因此,雖然新股IPO時融資的額度不算大,但新股掛牌後對二級市場所形成的“抽血”效應同樣不容忽視。隨着監管部門2016年下半年加速新股發行後,進一步加劇了此種效應。
總結:筆者易金欽只是領路人,路還得自己走(牛股,打新均有推薦!請不要總是催我,一周一次!)
本文由易金欽(薇信kdd235 )分析師團隊獨家策劃,轉載請注明出處。以上內容供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選股操作不理想可與本人溝通交流。(牛股,打新均有推薦!請不要總是催我,一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