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之际关于2017年宏观政策走向的讨论一直非常热闹。
作为金融危机以来最不确定的一年,无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汇率政策都令人关注。过去一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下跌,以及外汇储备接近3万亿美元的关口,汇率政策的走向无疑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外汇储备保卫战,事实上早在2016年就已经打响。
经济学界关于“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的讨论压过了“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的讨论。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要把防止资本外逃视为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场真正的硬仗。但是,我的意思绝不是为防止流出而采取简单化的措施,也绝不是像一些专家讲的,对居民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而换汇行为进行限制。因为这涉及到公共政策的出发点问题。
国内老百姓通过一定的手段避免财富的缩水,保卫自己的财富天经地义。过去多年,中国货币政策最大的危害,就是只看重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忽视对老百姓财富的保护。
货币政策成了财富的最大的“漏斗”,老百姓财富因为货币超发而被减产。这是因为民众恐慌的重要原因。
2017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是“稳健中性”,这种定调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告别宽松,回归中性。
过去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高收入阶层通过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规避损失,而中低收入阶层则成为底层消化者。而过去几年,实质上的负利率也让财富严重缩水。
如果2017年房地产市场降温,大量房地产经济泡沫溢出可能导致经济膨胀。最近关于税负高低的讨论,我们应该予以鼓励。税收究竟高不高,学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都可以参与讨论。
官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税”不重,因为他们把“税”就定义为叫“税”的政府收入,众所周知,中国和很多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除了名义上的“税”,还有各种不叫“税”,但实质是“税”的种种收费。这本质上都是企业承担的负担,在这个问题上再咬文嚼字,要么是装傻,要么是根本不想解决问题。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不应该为了创收而否认中国负担过重的事实。
从宏观税负的总水平看,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宏观税负应该在20[%]左右,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保守测算真正应该在37[%],和美国的总体水平差不多,前国家税务局长许善达认为目前总体的宏观税负已经很重了。
一方面是宏观税负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水平,另一方面,过高的间接税让企业不堪重负。在税收过重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都疲于奔命,动力转型方向不明确。
对于中国致力于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而言,没有一个合理的税收基础,没有一个不让民众缩水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民众的消费能力只能日益萎缩,所谓的扩大内需战略最终也只能沦为空头支票了。保卫民众,而不是让民众的财富缩水,应该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基本伦理底线。
现如今各行各业难做,国家如何何让民众腰包不缩水已成为难题,房地产经济体系的弊端日益放大,银行微薄的息率难以保证我们手中的钱不缩水,以前我们买一个馒头一块五年过去了馒头涨到二块了,但是我们手中的钱和工作却怎么也不能更上我们的消费,只有金融领域才能保证我们手中的钱能高效的收益,当然投资也是有风险的,本人从事金融股票现货分析师多年对各类投资都有研究,希望能在投资领域帮助更多的人,联系(jhpj456)卫个信免费咨询技术指导,同时也块新年了预祝大家在2017年,腰包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