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央行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近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情况,央行对19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3940亿元。其中6个月2070亿元、1年期187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85[%]、3.0[%]。这也是12月以来央行第二次进行MLF操作。那么,MLF是什么?跟降准有何区别?央行3940亿元MLF操作意欲何为?
2014年9月,央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所谓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简而言之,MLF是指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让他贷款给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MLF算得上是一个新型的非常规货币工具,属中国人民银行首创之物。
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目前业界存在一些分歧:大水漫灌弊病很多,但它确实可以冲毁一些小的堤坝,让各阶层雨露均沾;精准的“滴灌术”虽然表面上可以保证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但难免会出现“跑冒滴漏”甚至“呛水”。对于央行通过MLF释放中期流动性的做法,业界认为这可以部分取代降准的作用,也就是变相降准,其作用就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和金融机构的中期流动性需求。
到美联储加息、赎回风波,以及持续的资金面紧张等因素的影响,12月15日,国债期货午后跌幅扩大,早盘曾一度全线跌停,这是国债期货上市以来首次跌停。央行释放流动性有利于缓解短期市场恐慌情绪,但在海外冲击下,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而年末临近、明年初换汇集中,加上春节前取现需求等因素影响下,资金面仍面临考验。
17年地产投资下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届时通胀也将重新回落,去杠杆后债市仍有机会。他判断17年的10年期国债利率有望回到3[%]以下,但拐点需等待春节后资金面的改善。央行一系列举动的“潜台词”可能是,目前金融机构不缺“短钱”,但是缺“长钱”,也就是说流动性的总量也许没问题,但流动性的结构却出了问题。
MLF比降准好在哪儿?据了解,MLF相对于降准有三个好处。一是从量上可以灵活掌握。流动性紧张时可以增多MLF的投放,流动性缓解时可以不再续作,灵活性较高。二是有利率上限的功能,MLF每次发行时,央行会制定最高利率上限。实际上这固定了商业银行拆借的上限,可以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性,有价格管理的作用。三是有一定的结构性调控作用,不管对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央行可以通过续作MLF定向鼓励银行支持一些特有行业,如三农、小微、水利设施等,甚至“一带一路”相关行业。这个优势可能是降准不能替代的。
声明:本人从事金融行业,对各种投资都深有研究,平常喜欢自己写文章倘若觉得此文对你投资学习有一定帮助,欢迎收藏转发!(微X: yhb9471)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