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期占据中国日化市场首位的美国宝洁公司进入麻烦期,旗下所有业务部门的销售量均出现下降,且5个品类销售出现双位数跌幅,于是被逼换帅瘦身。作为伴随着20世纪全球消费经济增长、中产阶级壮大而成长的奇迹,宝洁的金字招牌为什么会在21世纪开始褪色?无疑,本土品牌的崛起是逼退这个“全球日化巨人”的一支重要力量。
事实上,日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世纪90年代,外资品牌大举入侵,本土品牌几乎被全面围剿;进入本世纪后,本土民企品牌大举反扑,逐城逐地争夺,外资品牌逐渐凋落。回首望去,中国日化的市场化虽然才走过短短30年的历程,却是鼓角争鸣,刀光剑影,城头变幻大王旗,国企、外企与民企轮流“坐庄”,反复上演着“三国杀”。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时的国企日化名牌的风光背后,也有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价格低廉、利润较低;渠道简单、产品单一;推广有限、管理贫乏。而这些埋下的祸根就在外资大举进攻时引爆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外资日化企业悄然登陆中国。1986年,英国荷兰的联合利华进入上海市场;1988年,美国宝洁进入了广州市场。仅仅几年时间,80[%]的中国日化市场就被控制。而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并购。
在业内专家看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合资运动中,本土品牌合资的初衷似乎都一样,借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拓展更大的市场,而选择的方式竟也出奇的一致:都是将自有品牌与设备转让给外资,都是在合资公司里占据不到一半的股份。
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已达到1.2亿,而宝洁们的中国困境之谜,是看错中产消费者。宝洁公司前CEO雷富礼认为,宝洁在中国市场陷入被动局面的原因就在于管理层都认为这是一群“节俭的中产阶层”。数年后,宝洁公司CEO大卫·泰勒曾在公开讲话时表示,除了美国业务持续多年增长疲软,宝洁也未能利用好中国消费者收入不断提高的机遇。
近两年来,外资企业采取种种手段试图求新求变,欲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本土的民营企业则开始试图趋势扩张,欲用更多的新品和性价比与之搏杀;而日化国企则试图东山再起,再现他日辉煌。照此趋势,中国日化市场的“三国演义”将展开更雄阔的一页。
文/金道至简(JDZJ68),CFP理财规划师,研究分析贵金属、天然气、沥青、股票、发售等理财产品;同时关注国际军事、财经新闻资讯,发表自己见解。在行情分析指导方面,擅长运用波浪理论、K线形态、均线系统等进行趋势分析,做中长线布局,把握大利润,欢迎广大社会精英和本人沟通交流。一个选择,一份信任,一生收获。笔者官方认证薇亻言 JDZJ68,如果你想畅游投资理财之海,不妨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