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信朋友圈,因为患白血病的小朋友罗一笑事件吵的不可开交,这不由令人又想起了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去世时朋友圈纷纷点蜡烛的现象。
微信朋友圈点赞是个技术活
事实上,很多事情,对于人们而言,只是随手一点一转,连具体内容都没有认真看过。很多时候,对中国人而言,内容不重要,态度很重要。点赞与转发,常常是为了表明一个态度,透露一种信息。由此,微信朋友圈的各种点赞与转发已经被演绎成为中国人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文化。点赞已经不仅仅是表面上“我喜欢这张图片”的浅层次意思了,而是有了衍生出来的各种意义,比如以下几种“赞”与“转发”:
为某人点赞:我同你的关系不错,我喜欢你。(尽管这很可能并不是真的。)
为祈祷老人长寿以及老公健康转发:宣扬个人价值观“我孝顺父母公婆,我爱老公。”
天天发吃喝玩儿乐的照片以及秀名牌:我过的很好,不仅有钱,还任性!
孩子班主任发的帖子,常常受到家长们的各种热捧:作为家长,我坚决支持和拥护你!
关于前两天罗一笑小朋友的帖子,转一次,更是等于无形中为自己贴上了一个慈善标签:我本善良。
礼尚往来型:我的帖子她一直都积极点赞,如今她的自拍我怎么能够坐视不理?于是,就有了一种虚拟的新兴友谊,叫做“点赞之交”。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跟风型点赞,而这种点赞和转发,实际是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衷:大家都表态了,就我沉默,是不是不太好?比如在朋友或者同学群里感谢某人:人人都在献花,竖大拇指刷屏,你好意思一动不动?而事实上,刷屏刷的太长,对群里的每个人都特别不方便。
再比如为某人外甥女的舞蹈大赛投票,又有多少人在乎那孩子长啥样,跳的是啥舞?关键在于,是不是能够理直气壮地留言“已投票”。这几个字流露出的不是对比赛的兴趣,而是一种礼貌,一种社交善意,相当于主动伸出的友谊橄榄枝。
对于同时出现的两个朋友发的帖子,如果大家彼此都认识,就更不好意思厚此薄彼,要么都点个赞,要么就只能佯装不在线。
于是乎,微信朋友圈变成了一个小社会,人们小心翼翼的点赞,小心翼翼的发文,小心翼翼的拉黑别人又不能让人家看出来,无论是发帖还是点赞转发,都沦落成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活。
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很多赞与转发,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理解,却常常被淹没在不负责任的点赞与转发大军之中,令人不由也产生了一丝疑惑。
微信时代,今天你点赞了吗?
今日非农,做好战斗的准备了吗?你知道方向在哪吗?
文/百川纳金
魏/bcnj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