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说急速赚钱是"百米冲刺",那么理财就是"马拉松"比的是耐力,需要的是有计划、耐心和原则性。
嗅觉、感觉和警觉:行情启动前,应有灵敏的嗅觉;行情发展中,应有良好的感觉;行情发出危险信号时,则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每当有大行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保持良好的嗅觉、感觉和警觉,这样我们才能临危不乱,稳健获利。
美原油技术分析
今天是11.11日,几年前的今天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到今天就不一样了,以阿里巴巴的马云倡导的”双十一”网购节,已经风靡全国,估计国外都有不少人为之疯狂。前天美原油受到美国大选的影响上下巨幅震荡,而从昨天美原油的形态看,昨天美原油属于窄幅震荡,并且成交量也大幅萎缩,难道美国人民也因为双十一购物节的到来,擦拳磨掌来血拼购物了吗?
虽然銘玥开个玩笑,但不得不否认双十一的到来吸引了大量交易者的眼球与资金,以至于美原油从昨天早上到晚上的波动幅度都受到影响。美原油昨天早上是在45.34美元开盘,开盘后价格小c的轨迹下跌,这段下跌不属于很急的,从理论上小c应该比这更急些,阴跌到44.94美元时止跌。并且从44.94美元开始反弹,后面的反弹力度与速度都不算小,反弹到45.17美元左右时回调了些,然后继续向上拉升,后面的这段拉升有主升浪的感觉,拉升的比较像样,拉升到45.64美元告一段落。然后价格从45.64美元没有走预期的4浪与5浪,而是直接从45.64美元下跌,从形态上看这属于典型的三浪结构。市场就是这样,总不能让我们把他猜透,价格从45.64美元下跌到44.90美元,然后从44.90美元反弹到45.35美元。从45.35美元又开始下跌,这次下跌的幅度与速度看是主跌3浪,瞬间价格就从45.35美元跌到44.41美元。从44.41美元开始又开始反弹,有时候这种反弹都会让我们误认为是反转,往往去追多的仓位都是止损出局而结束。价格再次反弹到44.84美元,然后又从44.84美元下跌到44.55美元,从44.55美元再次反弹,后面的反弹是以abc形态完成,价格还是没能如愿的上涨上去,而是涨到44.98美元出停止。然后又是一轮下跌,这次下跌到44.25美元。今天早上美原油是小幅低开至44.35美元,开盘之后价格没有什么表现,一直在开盘价附近小幅震荡。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严格带好止损止盈,具体操作可添加銘玥威信jmiiing获取)
金銘玥寄语
銘玥从事这么多年,看见一些市场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总是沉浸在以往赢利的喜悦里或者是亏损的痛苦中,真的很无赖,固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操作水平,但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以往的情绪中,将是极其危险的。
无论过去是赢利还是亏损,我们将面临的是变幻莫测的未来,每一单新投资的结果并不会被以往的成绩所左右。这一点对于亏损的投资者对盈利的投资者也是尤其重要。
一些亏损的投资者总是无法忘记过去,在进行新交易时总是想着这次我要将以前的亏损全部弥补回来,无形中使自已丧失了冷静分析和判断市场变化的能力,该获利时不出手,一味想着获取更多赢利,结果往往是一亏再亏。但做一单很容易,忘记过去很难。想要了解行情并且解套的请联系銘玥威信jmiiing。
一些些投资者总是爱追涨(跌),一见价格上涨(下跌)就认为是反转行情,生怕落下一轮行情,结果屡次追涨屡次被套;还有一些朋友总是怕被套。-见行情下跌就认为是将进入跌势,立刻割肉出局,结果一抛行情就涨,好象市场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在这里銘玥要提醒大家合理认识消息、数据对于行情的分量,消息对于行情走势来说,更多是起到推动、激发、辅助行情的作用或影响,远非直接对应的关系,而走势最核心的仍然是技术走势本身,通过技术走势,如何合理去看待数据以及应对行情的变化,这也是笔者銘玥一直文章里面试图传达给大家的,稳定的交易系统、及时的应变、理想的判断,这才是交易的根本,盈利的源泉。
如果你能够直面你的亏损,就像人生只有直面挑战,正视挑战,才有机会赢得挑战。就不会因为心态问题让你的亏损越放越大,冷静下来找到你亏损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会让你的投资之路越走越顺畅!
顺势下单错一次,逆势交易对一回,而在震荡当中,区间交易错一单,频繁改单损一路,无论是坚持多方,还是空方,其实震荡只要带好止损,就算牺牲也只光荣一回,有人看到涨以为要暴涨,就马上干回落多,看到跌以为要大跌,马上做反弹空,最后区间还没有结束,他的信心和热情就已经熄火了!做单,数据为辅,技术为主,不可盲目追风,还是要回到技术面,否则,被套单的是你,爆仓的也是你,
要想在这个市场里长久持续的利益,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包括仓位技巧、风险控制和技术体系,这样的话,能在震荡行情中,给你明确的指引,即便利润小,但是很轻松,也很有成就感,就会增加自己的信心,无往不利;单边行情中,能让你胸中有趋势,如果看对了,争取利润最大化,而看错了的时候,能控制好风险,并能客观调整思路,顺着趋势扭亏为盈,而不是盲目主观的坚持自己的思路,盲目加仓反向码单,置仓于风险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