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9月底阿尔及利亚冻产协议框架达成,以及俄罗斯宣布加入冻产等利好的支撑,国际油价在10月初持续攀升,并突破年内新高。但由于OPEC各产油国没有实质性限产配额方案出台,冻产前景逐渐遭到市场质疑,油价开始进入高位盘整阶段。随后伊朗的增产计划,以及伊拉克要求获得冻产豁免权等*导致冻产谈判进程受阻,投资者看空心态进一步升温,国际油价双双跌破50美元/桶的整数关口。就在市场期盼10月28日和29日的维也纳技术性会谈能够力挽狂澜之时,却未曾想到又迎面泼来一盆冷水——技术性会晤谈崩了。
不妨先来看看OPEC秘书长巴尔金都在会议结果公布前后的表态吧。
在本次会前,OPEC秘书长巴尔金都曾表示阿尔及尔协议已经“积极地转变了市场趋势”,而且周五(10月28日)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是阿尔及尔协议达成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很可能会对市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并且影响中长期行业前景。其还指出,“OPEC和非OPEC现在也必须出于所有人的利益一同采取协同、及时的行动。”
然而在会后,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都表示,在10月28日-29日的非正式会议中,就阿尔及尔协议的实施情况并未达成一致,这或将导致石油投资状况进一步恶化,并持续至第三年;当前缺乏具体行动去支撑疲弱的油价,从库存上可看出,油市仍存在供应过剩压力,油价的复苏进程料仍将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能冒险推迟对油市策略的进一步调整;希望在11月30日能够就减产问题达成最终共识。
从巴尔金都会议之后表态就可以感受到其对本次会议是多么的失望,如果冻产再度破产,不仅各产油国无法实现石油收入的增长,就连石油投资状况也会持续恶化,从长远来看各产油国也许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就像现在手握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却穷的快吃不上饭的委内瑞拉一样,油价越低产能越低。
本次技术性会谈未能就产量配额达成一致,那么罪魁祸首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作为OPEC产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产油国,这两个产油国不仅没有积极为达成共识做出让步,反而带头要求豁免权,还推出了增产的计划,那冻产会议还开个什么劲呢?
可以说伊拉克和伊朗对冻产方案的反对,令冻产进程仿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沙特对伊朗网开一面,现在伊拉克又不干了。就算能把伊拉克也摆平了,那么谁又能保证其他的产油国能没有怨言呢?14个产油国已经颁发出去了3块免死金牌,再这么折腾下去,估计减产的重任就只能落到沙特一个人身上了。
此前冻产一直在稳步推进,却没想到最终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墨西哥、阿曼、阿塞拜疆、巴西和玻利维亚这些产油国已经准备好了与OPEC进行磋商,现在只能打道回府等待OPEC先把内部矛盾解决完再说。
冻产谈判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石油不再稀缺。全球供应过剩的局面仍在持续,库存依然高企,潜在产能仍有很大释放的空间。OPEC各产油国心里也很明白,冻产并非长久之计。既然不是长久之计,而OPEC各产油国谁也不想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眼前的利益,我想这就是OPEC怎么也跳不出去的那个圈。
后市展望
11月全球重磅事件云集,原油市场将迎来分水岭。美联储议息会议再度来袭,虽然市场普遍预计11月加息概率较小,但近来美国经济表现良好,年内完成1次加息几乎板上钉钉,强势美元继续令大宗商品承压。而美国大选进入冲刺阶段,特朗普民调支持率下滑明显,年内爆发最大黑天鹅事件的风险基本解除,这或许对油市能形成一定利好。在11月底的冻产正式会议之前,产油国之间的配额之争将继续考验市场的神经,技术性会晤的失败已经令冻产进程一夜回到解放前,后续谈判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果沙特不作出表率,大幅削减本国产量,那么冻产难有实质性进展。在OPEC内部还在争论不休之时,美国页岩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虽然,美国原油产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但活跃钻井数量持续处于上升周期,一旦产能得到释放,供应过剩的格局将再度加剧。因此,如果OPEC产油国在冻产方面仍无实质性作为,那么11月国际油价将面临极大的下行压力。但我们认为OPEC会继续采用口头安抚的方式,向市场释放乐观预期,避免市场情绪出现崩溃。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整体水平或将出现小幅下滑,整体运行区间在45-50美元/桶。
把握市场命脉,获取每日现货点评,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尽在,仲宇微信:zylc321 (长按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