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原油市场,影响最大的事件无疑是冻产协议的达成,按照计划,未来OPEC总产量将得到控制,全球产能过剩,也得到一定的压制,只要其他产油国不再增产,市场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油价也具备了上涨的理由。
然而,实际情况只是产油国的一厢情愿罢了。
正当市场期待下月OPEC大会,确定减产细节之际,伊拉克昨日突然反水,宣称其支持减产协议,但应得到减产豁免,还要继续增产,理由是其卷入了与极端组织的战争中。俨然一副“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态。作为OPEC组织中的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此举,势必会引发多米诺效应,如果伊拉克得到豁免,那么比伊拉克产油少的国家将认为不公平,甚至不愿加入减产协议,这让下月的OPEC会议,徒增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让原本就不牢固的原油市场蒙上一层阴影。
伊拉克此举无疑是给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减产协议泼了一盆冷水,让此前初步达成的框架性减产协议更加脆弱不堪。
虽然欧佩克八年来,首度达成限产协议,但未来的执行力度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协议虽然达成,但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机制,仅仅只是一个脆弱的框架,要等到今年11月欧佩克会议研究后才能决定限产减产实施多久,以及如何分配减产任务。但由于这些产油国一贯难以达成一致,未来减产协议进程,势必坎坷万分,前景不容乐观。
此外,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对是否参与减产态度,仍是暧昧不清。对于减产而言,俄罗斯更倾向于冻产。俄罗斯方面表示,冻产是稳定全球油市的有效措施,并且是适合俄罗斯的工具。
真可谓,罗马非一日建成,市场自有自己的调节规律。目前的油价也是由供需双方的一个博弈结果,产油国渴望高油价无可厚非,但是有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的需求方,已经忍受了多少年的高油价。靠着一纸协议,就想达成一个垄断的局面,让进口国怎么想呢。
从历史经验看,油价一轮完整周期,往往历时30年左右,上升期12年,下降期17年。由此推算,从14年开始的油价下跌,无疑还是长路漫漫,难言尽头。因此在短期油价的波动方向上,市场虽然各有观点,但大趋势上,却罕有人认为油价会在3-5年内迎来反转。
虽然目前消息面十分胶着,但目前市场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引发了未来供应短缺的风险,也导致油价出现了难以预测的波动,全球石油和燃料供应过剩的压力正在缓解,未来油价仍将会在复杂矛盾的环境中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