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理财法则,很多人不加以验证就一味轻信。这无疑是对理财不利的,因此,本文盘点了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投资理财法则,不妨来看看。
1、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并奉为铁律。实际上是否如此?其实不然,这句话要正确解读应该是说,伴随着对收益的追求,潜在的风险有可能加大,不代表高收益和高风险划上等号。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都代表着存在高风险。例如P2P理财,其风险程度可以和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较。因此,理财产品风险的大小,不应该单纯的从收益的高低来判断,而应从产品本身的安全性来鉴别。
2、“4321法则”
4321法则是一种常见的家庭收入配置法,意思是说,将40[%]的收入用于投资,30[%]用于生活开支,20[%]用于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虽然此法则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如千篇一律的套用,就显得不实际。比如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应急准备金往往不需要达到收入的20[%],年轻人的支出控制在30[%]也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此法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依据而非标准答案。
3、股票“80法则”
80法则指的是个人资产中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为80-年龄。这条法则的真正含义是提示投资人对风险的把控程度。不过很多投资人都将其当成教科书般一味照抄,效果自然是不如人意。建议大家要顾及家庭实际情况,找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方式。
4、鸡蛋放不同篮子里
这就是著名的分散投资法则,但事实上篮子并非越多越好。此法则意在告诉人们,有度的在不同的理财领域投资,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而过度的分散投资,只能提高风险发生的概率而不是降低。
类似这些被误读的理财法则还有很多,希望每一个投资人在学习相关个人投资理财知识的时候,都能正确的解读其真正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吸收理财法则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