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人民幣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已被許多國家所接受;德國和日本都不願本國貨幣國際化,擔心這會引起貨幣升值從而損及本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中國則正好相反,積極尋求讓人民幣進入全球主要貨幣行列。為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在全球範圍建立起一個交易機構網,創建一個不受中國資本監管影響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市場,同時采取漸進式市場開放政策。
其實人民幣早在2013年就超過歐元成為第二大國際貿易融資貨幣,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達9[%],但美元的比重為81[%],仍然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從用途更廣的國際支付貨幣的角度看,人民幣在2014年排名第五,位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在國際支付市場所占份額僅為2.2[%],相比之下,美元的比重為44[%],但人民幣的上升勢頭很猛。同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由於中國實施外匯管制,人民幣的占比只有1[%],而美元為44[%]。但人民幣的占比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如果中國放松管制,可能會出現爆發式提升。
任何主要儲備貨幣的背後都需要有厚度、流動性強且對外開放的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的支撐,還需要能贏得國際深度信任的監管機構。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約為美國債券市場的10[%],由四個監管機構分散管理。盡管會遇到各監管部門的阻力,但如果中國領導人願意,幾年內就可以將這個債券市場統一為單一、協調的市場。在《人民幣崛起》一書中就預測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在幾年後將達到美國債券市場規模的40[%]。
為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把大量地方政府債務轉入國家債券市場,需要鼓勵地方政府更多依靠債券市場融資,取代如今過度依賴銀行借貸的做法。這些措施將滿足市場“厚度”的要求。中國還需完全開放資本市場,並向國際市場保證,這種開放不管遇到何種外部壓力都會持續下去。中國要實現這種程度的開放還需幾年時間,短期內因國內金融壓力和資本外流壓力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
目前中國的監管機構進步很快,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其管理能力在國際上享有很高口碑,它把通貨膨脹一直保持在低位並維護貨幣穩定,其領導層的能力水平名聲在外。現階段以及在可預見的將來,人民幣作為一種儲備貨幣的使用範圍會很廣,但程度還很淺。超過60個國家有人民幣儲備,但這些國家儲備人民幣主要是為了與中國維持良好關系,以及償付因從中國進口欠下的部分人民幣債務。
事實上,人民幣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盡管人民幣如今的市場份額較小,但它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向更高的位置攀登。至於人民幣能崛起到什麼程度,還將取決於國內改革的速度和廣度,以及目前攤子鋪得太開的金融機構能否成功去杠杆。
解讀世界經濟要聞,剖析全球投資大趨勢!投資是一個完整體系包括投資理念,投資心態,資金管理,風險控制,投資策略,操作手法與思路,追蹤市場動態、直擊全球熱點、剖析突發事件、每日行情解讀,敬請關注。交流微信cyj031817(長按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