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络大红的“Loser妈妈”用一封《永别了 上海》的离别信刷屏中产阶级的朋友圈,俨然成了最新网红,可谓赚足了眼球。因为高房价、孩子教育、丈夫出轨等各种因素一怒之下带着4岁儿子离开上海直接移民英国。
但有大量网友留言对事件中提到的英国移民服务表示感兴趣,有部分营销圈网友甚至直言事件中频繁出现的侨外移民是这起事件幕后炒作方。
Loser妈妈在文中以中产阶级家庭身份出现,早年留学英国,对于留学的话题,她深受其利,且有绝对的发言权,在归国之后,经历了创业、疏忽孩子教育以及丈夫出轨……在跟丈夫离婚后,为了孩子教育,一路从北京到合肥,但被中国各地高昂的学区房给吓退,一个人带着孩子移民英国。
同时,离别信对留英学生写的《去英国留学,我后悔了》的“留学无用论”观点反击得有理有据,大家的信服度比较高,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唇*之战中,往往大众的兴奋度也比较高,如果说确为炒作的话,那么侨外在矛盾制造点上,快速反应蹭到了热播剧《小别离》的热度,而现今留学日渐风靡,侨外也准确的抓住了留学这一块的社会洞察和消费者痛点,所以,‘Loser妈妈’走红也在情理之中。但单靠洞察是不够的,那我们来分析下Loser妈妈走红的深层原因:
文章故事曲折,各种高噱头元素叠加
《永别了,上海》在文章结构本身很容易引起共鸣,题目及开头直接展示要离开上海,但文章的前半部分,则一直在讲述自己十年前留学归来和丈夫打拼事业的故事,忽视了儿子的成长,各种场景历历在目,引得不少女性读者潸然泪下。作者突然360度的情节转折则将网友的情绪带入高潮——丈夫出轨了!看似狗血,这种事情却每天在我们周边上演,强烈的前后冲突,更加深了读者对这位妈妈的同情。而后为弥补孩子,主人公去分别去了北京、合肥,但高昂的学区房价让她望而却步,最后借助近日热议话题—留学,抨击移民可以比留学更加高性价比,在此Loser妈妈提到偶然机会,找到了侨外移民,并顺利带儿子移民去英国发展。
事件营销套路稳扎稳打
以现在广告稿打广告方式来说,前面大段文字,最后在结尾时猝不及防带出广告,让看客大呼骂娘的同时,连带着会心一笑。《永别了,上海》符合广告稿的叙事方式,但在结尾并没有大肆宣扬品牌,而是选择了一种隐晦的方式传递出品牌,但隐晦的说法更易激起看客对品牌的好奇心,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营销手段,文中多处伏笔预埋移民机构,虽未直接指出品牌,但多处侨外信息的唯一识别性,让潜在客户稍微查询便能识别出是侨外移民,比如:文中提到的赞助国际冠军杯中国赛,在侨外恰恰是唯一一个赞助此赛事的移民品牌。
社交平台紧随其后
从媒体传播路径上来看看,‘Loser妈妈’在最开始便同时爆发于高互动高即时性的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平台,且有众多意见领袖的助力传播,其引发的有效互动的传播是传统传播的乘积效果。很难判断以上媒体是KOL自发还是侨外移民为炒作事件去采购的,但就事件营销角度来说,先找社会洞察,再揪住消费者痛点,然后一篇文章激起千层浪,再到媒介传播的即时配合,这确实是一套完整的事件营销打法。作者自嘲‘Loser妈妈’,立马变成了自己的代名词,外加该词朗朗上口,同时又带有些许无可奈何自嘲的元素以至于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关注,所以,很快变成网络热词。”
作者也曾试图联络侨外移民,确认Loser妈妈是否是在该机构办理移民,侨外方表示对于*要确保安全,不方便透露,但对于移民英国,侨外移民在英国设有国内移民机构第一家英国办事处,20万英镑移民英国的费用也与Loser妈妈所花费用吻合,同时侨外移民创新性推出的“20万英镑移民英国”的项目确实有移民英国推荐就业的服务。
Loser妈妈是否侨外移民精心设计的一次事件营销,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