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更生动的诠释了OPEC的冻产协议闹剧。让我们回看八月初期,沙特第一个大肆呼吁冻产,油价也因此一度攀升。再看如今,就前几天的峰会上,沙特却完全违背了初衷,虽然同俄罗斯发布了联合声明,但其最终态度是目前油价没有必要冻产,且冻产并非唯一解决办法。
当然,OPEC早在4月份就呼吁冻产,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各产油国实则对冻产耿耿于怀。在这几个月内,产油国也都各自打着各自算盘,纷纷增产以准备9月份非正式的冻产协议。期间虽然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产量有所不振,但其他产油国的产量将其弥补,致使OPEC8月产量增加4万桶/日。
而从多哈会议开始,沙特就跟伊朗杠上了,因伊朗刚刚解除制裁,其原油产量远低于实际水平,故拒绝参加会议。沙特不想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多哈会议流产。从始至终,表面上看沙特对冻产的态度多次转变,其实沙特只是在为自己找更有利的时机而已。
沙特8月份原油产量达到1067万桶/日,远超过1980年峰值水平,也是沙特原油产量的极限。被誉为能源行业最伟大的大脑之一的迈尔斯(Robin Mills),在去年11月的判断,沙特名义上的1250万桶/日的总产能实际上只有约1100万桶/日能够维持一定时间的实际峰值产能。在2015年,沙特一度将其日产量拉到1050万桶/日区间,不过之后就下降到1020万桶/日,且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沙特有能够快速投产的新建大型原油项目可以很快增加其产能。
也就是说现在冻产对沙特绝对有利的,沙特往往在夏季原油产量高出其他月份,因国内发电需求。那么现在冻产后,过了夏季,沙特国内发电需求的产量,将被销往市场,这进一步的捍卫了沙特的市场份额。
沙特深知各产油国对冻产的意愿,转变态度只是为了刺激各国早日达成冻产。然而,伊朗和伊拉克均在迅速增产,伊朗更是希望他国参与冻产,自己先拿回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伊拉克则全身心投入市场份额的争夺之中。这是沙特最不想看到的。
最新消息俄罗斯9月第一周的产油量平均为1100万桶/日,较8月底上升了不止10万桶,即将追上后苏联时代纪录;俄罗斯石油产量增加是受即将举行的OPEC会议影响,预计接下来的几个月增长仍将持续。由此可见,冻产协议正在恶化,即使后期冻产达成,油价也不会出现好转,除非各国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