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召开前夕,世界银行给中国提前送上“大礼”:首只以人民币结算的SDR债券“木兰”正式发行。因集调整收益高、交易成本低、可获外币敞口三大优点于身,该债券一发行便收到热捧,其购倍数高达2.47倍。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前夕,世界银行(下称“世行”)为中国提前送来了“贺礼”。
8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作为牵头簿记管理人和联席主承销商,成功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世行2016年第一期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本期SDR债券发行总额为5亿SDR(约合人民币46.6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0.49[%],取名为“木兰”。
据悉,境内外投资者认购踊跃,债券的认购倍数达2.47倍,参与机构包括境内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境外货币当局以及国际开发机构等多元化的本外币投资机构。
这是1981年以来全球发行的首单SDR计价债券,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公募形式发行的SDR计价债券。在1980年以前,国际市场一共发行过13只SDR计价债券,累计金额仅为5.94亿美元。
“木兰债”诞生记
其实,SDR债券发行的消息早在7月末便不胫而走,相比于债券本身,此次各界对于“木兰”这一命名由来尤为好奇。世行副行长奥特(Arunma Oteh)在发行仪式上解释称:
“大家都知道,我们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之一便是促进性别平等。促进性别平等,对于全球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在中国,花木兰是传奇的女性,代父从军了不起的女性。她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得到全球广泛尊敬和承认,‘木兰从军’在全球十分著名。”
今年10月1日,新的SDR货币篮子也将正式生效,人民币将成为第三大权重货币。五大货币在SDR篮子中的占比为——美元(41.73[%])、欧元(30.9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SDR可以被兑换成可自由使用的货币。
这一部“木兰债”诞生记实属不易,背后是我国央行不懈的改革努力。早在2010年,人民币便向SDR篮子抛出“绣球”,但当时并未成功“入篮”。此后,中国央行便进行了持续果断的改革。尤其是2015年8月11日,新一轮人民币汇改启动,IMF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
“中国正在不断从一个紧紧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汇率体系向一个更开放、灵活、更基于市场条件的汇率制度转型,人民币应该能在2至3年内实现自由浮动。”
“木兰”的机遇与挑战
从更高立意上而言,扩大SDR的作用对于强化全球金融治理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此次G20峰会的议程之一。SDR债券有几大优点:
一是风险调整收益比其他单币种债券更高,主要原因是SDR债券包含了5种货币,它们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能很好地对冲汇率风险;
二是相比于自己做多样化来进行风险对冲,SDR债券的交易成本更低;
三是在有资本管制的国家,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SDR债券获得一定的外币敞口,比如在中国,如果投资者有人民币贬值预期,购买SDR债券实际上是一种获得美元敞口的方法,IMF认为这也可能缓解中国资本外流压力。
当然,SDR债券也面临挑战,此次债券发行的前后过程并不轻松。分析人士称,由于当前欧洲、日本都已进入“负利率时代”,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屡创新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约1.45[%]),这将导致SDR债券收益率偏低,影响未来的认购热情。
不过,债券获得超额认购,这也减轻了担忧。世行资本市场部主任理查德森(George Richardson)近日也表示:
“中国的人民币计价债券收益率普遍较高,但是SDR债券情况不同,利率是综合考量了一篮子货币的利率情况所得出的。此外,考虑到世行的信用质量很高,SDR债券的利率水平是十分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