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7日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数字普惠金融与扶贫”专题中,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徐秀玲女士分享如何用互联网方式解决扶贫中的两大问题,将数字普惠金融和扶贫很好地连接起来。
在我们看来,扶贫中会有两个比较大的挑战。第一是信息不对称,第二是资金不对等。
首先,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民的信用信息是很稀缺的,要去扶贫、提供金融服务,得要找到扶贫人口,也就是找到精准扶贫的信息。从金融的角度来讲,需要对他的信用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才能决定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服务本身风险和安全的问题。过去七年,通过宜农贷,使用互联网数据的方式,与当地的组织进行联动,他们会准确的记录每一位农户的信息。既然他有金融的需求,他就有一个创业的项目,他要拿钱做什么、计划多久能够回本、自己的创业回报是如何考虑的、家庭的支持情况、本人的品行道德、在村里的邻里口碑,都通过我们的组织记录下来,放到宜农贷网站上。于是,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记录和档案,他的照片和信息放到网站上。有了这些信息,无论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进行评判,这个人是否是值得帮助、信任的人。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宜农贷搭建这个平台的时候,首先第一步解决的是信息对称的问题。
其次,在扶贫和农村金融方面,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资金不对等。过往,很多农村的资金是反哺到城市,或者说由于农村的空心化,年轻人都在城市里生活,赚到的钱也都不回到农村使用了,真正能用到农村的资金是少的。那通过宜农贷的方式,100元起,城市的人可以将自己的零花钱、平时富余资金放到平台里,2亿资金中95[%]都是从城市里爱心出借人出借的,她们都是比较熟悉互联网的方式,当她们在网站上获得了透明的信息以后,她们很愿意拿出自己的资金去支持这个事情。过往,这个资金都是通过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力量,然后从城市流向农村。通过宜农贷,用数字的普惠金融的方式,在农村金融、金融和扶贫结合的一些挑战方面做得尝试。通过数字平台的方式,可以解决信息的透明、清晰。平台容易操作的特性,也解决了一个资金流向的问题。
过去7年的时间,通过宜农贷的方式,将数字普惠金融和扶贫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扶贫中的信息不对称、资金不对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