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终于下调 “迷之逻辑”也Hold不住了,是否回到矿泉水时代?
文由鸿源论金撰写:【官方微信号hylj52013】
7月21日24时我国年内第14次成品油零售价调价窗口期开启,国家发改委宣布,本次成品油价格迎来年内第二次下调,汽、柴油每吨分别下调155元和150元;全国平均来看折合90号汽油每升下调0.1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13元,92号汽油均每升下调0.11元。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的容量估测,加满一箱汽油将节省约5元。此次成品油零售价格下调,国内汽柴油零售市场将再次全面回归“五元时代”。
国内成品油今年共四次上调
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已经历13次调价窗口,其中4次上调,2次下调,7次不作调整。上一个调价周期,国内汽柴油价格二次“搁浅”。此前,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我国于4月26日、5月11日、5月25日和6月8日连续四个调价周期上调了汽、柴油价格。
根据油价调价时间轴,在今年1月13日油价下调之后的四个月时间内,不管国际油价跌的多凶猛,国内油价都打着“地板价”的旗号不作调整,一度被网友诟病为“迷之逻辑”。那么所谓的“地板价”政策到底是什么呢?
“地板价”政策的由来
中国现行石油价格管理架构形成于2008年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针对油价“天花板价”,该办法第七条有过这样的表述: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可是,《办法》里并没有规定国际油价处于何种低位水平时进行管控。“当时可能没有人料到国际油价会跌破40美元/桶,于是今年的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决定设定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下限,当国际市场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至此“地板价”政策算正式问世。
这样的油价涨跌逻辑科学吗?
上有“天花板价”下有“地板价”,国内油价的涨跌逻辑可谓当时此规定一出备受争议,发改委给出的设定“地板价”的官方解释是有利于促进环保。但是许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的设置有违市场化原则,不利于国内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
油价的波动需要透明,特别是需要市场化。国内的三桶油寡头垄断了国内石油市场,庞大的国内市场只有三家石油企业,显然缺乏竞争,引入完全的市场竞争机制其实也不可能,因此设立“地板价”,在我国目前仍具有一定经济合理性,但是“地板价”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找到适合国内自己的油价涨跌逻辑才是科学的。
应当兼顾三方利益寻求共赢
众所周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无论是过去长期完全由政府垄断定价,还是2013年之后推出的新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其核心就是一个政府、油企与消费者持续不断的利益博弈过程。因此,无论是过去完全由政府管制油价,还是将来完全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成品油价格,其焦点在于合理兼顾三方利益、找准最大利益公约数。唯有如此,成品油价格机制才能成为客观科学、获得社会共同认可、并成长为可持续运行的良好机制。
显然,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必然牢牢守住三方利益这条底线;离开了这个底线,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就是不成功的,其最终结果会招致社会广泛诟病。
本人对现货原油、沥青、铜、白银、天然气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做单不顺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关注本人。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本人官方微信号hylj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