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资本市场如七月热辣的天气持续火热,各种资产都在上涨。而众所周知,各种涨疯了的资产几乎都围绕着同一利好因素——“避险”。或许对投资者来讲,这一路下来的交易做得有多么懵懂、多么随波逐流,总需要冷静下来,思考过往、展望未来。
如果说六月底的市场仍在脱欧余威之下避险,但七月到现在,股市和商品的涨幅显然不能用避险来解释。标普指数和欧洲股市走得并不像避险的典型走法,标普指数已超脱欧前,欧洲股市也没有出现大幅持续下行,除了银行股遭遇危机,其他股票没有太多反应。债券走势确实能用避险解释,但是避险需求并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涨幅。
因此,七月火热的宏观市场,与其说在是“避险”,不如说源自英国脱欧后新一轮全球宽松预期的惯性才是主因,都是套路。每个市场都在这个理由下释放预期,包括国内的股债市场。那么,这种惯性到底是什么?这就要从新凯恩斯主义的MIT学派说起。
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已经被MIT学派占领,从IMF、世界银行到美国、欧洲、英国、印度等国的央行和财政要员,MIT学派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一旦遭遇危机,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几乎是近十年来心照不宣的手段。探讨现在的世界经济,是个人都要提生产力。一切的症结似乎只有在新的产业革命到来之际,解决生产率问题之后,这种靠货币输血续命的宽松才会停止。
新凯恩斯主义已植入这一代交易员、分析师的*里,因为近年来真正的经济金融实践都围绕其展开,这便形成了一种市场惯性。于是乎,危机之后,往往都是金融资本的狂欢。现在这个转换的速度如此之快,08年次贷危机用了一年时间,10年欧债危机用了三个月时间,16年英国脱欧危机只用了三天时间。
但市场永远是对的,情绪和惯性这些主观思维的市场动力不是批评的对象,反而是交易的要点。我们理性的分析这些情绪和惯性思维,为的是更了解过往的市场,也能在未来的市场中踏准时点、找准方向。
此套路在中国的表现形式为,从股市、利率、商品的走势可以看到,中国的市场确实延续着这个“逢危机必宽松”的思维惯性,并在“避险”情绪的助推下,展开想象。关于避险情绪,理性的讲,国内市场难以说服自己外国人在避险时,国内有什么险好避的。但事实是,一旦外围市场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国内债券都要往下走1、2个百分点。这或许就是情绪的助推,全世界都奔向负利率了,中国的债券总要有所表示。
而黄金走势告诉我们,避险情绪确实一直都在,但比起宽松惯性思维,“避险”这个理由已微不足道。市场利差正被逐步压缩,但由于4月份的利率反弹,现在并没有到压无可缩的地步。伴随着英国脱欧,世界范围内宽松预期再起,六月末央行持续大量的OMO和MLF传递给市场一个信号: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央行会让宽松的资金面持续,不会收紧。市场在与央行的博弈中感受到强烈的信号。这个信号带来的直接刺激是,配置、委外等追逐杠杆的资金会安心加杠杆。目前的债券市场,只要不出现钱紧的预期,巨量的配置压力就会为市场提供持续的买盘动力。
回望目前的利率水平,已快接近一月低点。一月时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仍在,基本面看不到希望。而今天的利率市场环境早已不一样。以今天的利率水平,若能再下行,根本动力来源于市场配置债券的压力和央行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这一轮的风险,应该出现在资金面收紧预期再起之时。一旦重提去杠杆,一旦MLF不续作或者少续作,就可能带来资金预期的改变,导致配置的犹豫踌躇。进而,引发利率调整。牛市里,提高一份警惕总是对的。最后想对央妈们说一句,套路被摸透了就成套利了。
对原油,股票,铜、外汇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添加本人微信号:qglj88(双击可复制)亦可关注薇信公众号‘千古炼金’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部分新闻资讯内容摘自网络资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