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國經濟,在更多機遇和挑戰的情況下闊步前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中國經濟和社會面臨的很多問題和風險,都與1998年極為相似,需要高度警惕重蹈1998年的“覆轍”!
第一,2016年與1998年最大的相似點,是中國都遭遇曆史性的大洪災。1998年的中國洪災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洪澇災害嚴重。從7月2日長江出現第一次洪峰至9月25日長江中下遊水位全線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持續近90天。全國從南到北共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田受災面積2229萬公頃(3.34億畝),成災面積1378萬公頃(2.07億畝),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區)受災最重。再請直接導致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以及災後的善後處理,都將是政府必須首要考慮的問題。
第二,2016年與1998年,中國經濟都面臨在高速增長周期之後的向下踏空。從1990年至1999年,中國經濟經曆了從政治風波後複蘇至鄧小平南巡後的高速增長周期,從1990年的經濟增速3.84[%],迅速回升至1991年的9.18[%],1992年至1996年,中國經濟增長一直在10[%]以上,最高的1992年曾達到14.24[%]。但從1997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在內外原因之下開始放緩,1997年為9.3[%],1998年則向下“跳空”至7.83[%],1999年更是放緩至7.62[%]。
第三,2016年和1998年,中國都面臨外部金融危機帶來的發展環境惡化。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亞洲地區,“亞洲奇跡”開始破滅,“亞洲四小龍”紛紛折戟,東南亞多個國家遭到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造成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明顯轉壞。2016年,中國則處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後遺症”中——金融危機之火在發生8年之後仍在延燒,已經演化為全球性的經濟低迷。所不同的是,中國現在已比1998年時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之中,外部環境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深刻、更持久。
第四,2016年和1998年,中國經濟都面臨複雜而痛苦的內部結構調整。1998年,中國正面臨國企改革的關鍵點,國企虧損嚴重,債務高企,國企失業問題嚴重。1997年,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虧損額達831億元,比1987年上升了12倍;盈虧相抵後實現的利潤只有428億元,比1987年下降了42[%];煤炭、鋼鐵、石油等傳統行業都面臨大面積虧損,虧損面很大。2016年,國有企業在新的曆史階段也面臨新的困境。國有企業即使擁有不少壟斷特權和政策優勢,也難抵贏利放緩、虧損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鋼鐵、煤炭、化工等過剩行業,國企結構性調整的壓力極大。國企的債務比過去擴張更甚。
第五,2016年和1998年,中國都面臨銀行銀行壞賬率上升的局面。1998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33[%],已接近破產邊緣;其中,四大國有銀行在1997年年底的不良貸款,比例為28.66[%],到1998年9月驟然上升到31.38[%]。世界銀行甚至在當年就宣稱,中國銀行業從技術層面看,實際上早已破產。銀行壞賬率太高是當時中國政府強力推出2萬億“債轉股”、為國企和銀行解困的重要背景。2015年,國內銀行壞賬率雖然遠遠不如1998年時,但不斷上升的趨勢確定無疑。有國內機構研究稱,16家上市銀行股報表披露的不良率僅為1.64[%],但投資者認為的“真實不良率”高達5.5[%]。如果撤掉“安全墊”——1.9萬億撥備餘額、1.6萬億的PB(指市淨率)估值、1.3萬億稅後淨利潤,銀行不良率最高可達13.89[%]。
諸多因素顯示,2016年的中國經濟面臨着與1998年類似的內外部環境,處在相似的經濟周期的低谷之中,在相似的大洪災因素的誘發之下,2016年的中國經濟可能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需要決策高層和各級行政部門、政策部門更加打起精神,來應對2016年這個有頗多特殊之處的年份!
關注國際形勢和重要消息,對現貨原.油、天然氣、白銀、銅、外匯、股指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研究。一個選擇,一份信任,一生收獲。金融領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斷,我所能給予得是我多年的研究經驗,幫助大家,專業鑄就品質,實力成就未來,投資路上筆者將亦師亦友與你攜手同進,分享交流。跟對單賺一次,跟對人賺一世。
筆者官方微信:czjs588(長按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