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多变的市场,投资者到底该怎样才能得到最准确的货币信息?在中国这个正在发展的金融货币市场,美国和英国相对的来说的确比较成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市场的商机。
中国目前在调整货币政策方面,时间方面没有明确的安排,市场仅仅是靠猜测,“降准降息”等等突发性太强,这导致投资者来不及准备,更多的是抱怨和迅速做出应对,很难去关注央行的“解释”。
中国目前在调整货币政策方面,时间方面没有明确的安排,市场仅仅是靠猜测,“降准降息”等等突发性太强,这导致投资者来不及准备,更多的是抱怨和迅速做出应对,很难去关注央行的“解释”。
如果你要问,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欧洲2010年开始的欧债危机是如何从市场的极度悲观中走出来的,我的回答是,除了市场本身的修复和调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在金融货币市场的“预期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危机期间的“预期管理”运用了很多非常规手段,目前看,如果这些手段的针对性够强、目标明确、监管和问责到位的话,对稳定整个市场信心是有帮助的。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美国推出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计划,同时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和独立委员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被援助企业受到严格的监控,市场对救助措施的信任度较高。同样,始于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严格说是一次欧元信任危机,这一危机正是在2012年欧洲央行推出“不设上限”地购买欧元区重债国发行的国债之后开始缓解的,但欧洲央行购买成员国债券的前提是该国同意遵守严格的附加条件。
可见,危机期间的“预期管理”,要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要有足以稳定市场信心的、科学的救助方案,另一个是要有严格的监督和追责制度。如果缺少了监督和追责,救助方案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预期管理将面临更大的被指责风险,反而会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危机期间的“预期管理”,更多的是常态“预期管理”。目前中国经济处在重要的结构调整期,尤其是在引导投资和消费方面,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引发金融领域的不稳定,因此,在人民币市场实施常态的“预期管理”也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事不宜迟。
常态预期管理有很多种方法,概括来说,只有不断的建立央行在稳定货币价值方面的意志,明确央行在刺激经济方面的边界等,市场才能建立充分的信任度,增大“预期管理”的效果,央行才能在整个货币金融市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由于中国金融货币市场发展历史较短,跟美国、英国等投资者都非常专业和成熟的市场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又是个“散户化”的市场,很多投资者非常不专业,因此,央行在选择“管理预期”的方法、手段和发表言论方面,都应该适当的更“通俗”一些,这样央行的“预期管理”才能更为有效的压制民间倾向性或比较极端的解读(大部分民众首先会选择自己看得懂的信息),将预期管理的影响发挥到最大。
笔者为一名金融理财师,专注金融投资领域,主要注重关注国际形势和重要经济数据消息,来对大宗商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战。从最早的股票、贵金属、原油,沥青到目前的天然气等金融产品,都有独到的策略解析以及资金管理有独特见解。在金融市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老师与投资者的角色,我更希望的是诚心的去交你这个朋友,我能给你的就是:教你如何做好一个资产管理者。我的专业,你的诚业,茫茫人海,若求得一知音,足矣!更多分析和策略添加微信:WLBJ59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