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之后,全球经历了一个六十多年的“大牛市”。在此期间,发达国家经历了主要国家之间的和平、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在“牛市”的末期,由于原华约阵营的加入所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发达国家更是有腾云驾雾一般的感觉,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模式”。但这美好的一切,都在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代表的次贷危机中戛然而止。
从2008年开始,欧美各大央行纷纷向他们的老朋友日本央行学习,走上了所谓“量化宽松”之路,至今还没有要完全退出的迹象。准确地说,我们依旧置身于次贷危机的余震之中。
8年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膨胀了5倍左右,资产规模从2007年GDP的6[%]到2015年GDP的25[%]。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膨胀了差不多3倍,资产规模从2007年GDP的14[%]到2015年GDP的26[%]。而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基本上一直维持在骇人的GDP的250[%]之上。不管近年来各种“新颖”的央行货币创造理论如何解释,可以说,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央行的印钞机印出来的。
而与之相伴的是各种离奇的负利率。本人首次经历负利率,是在2011年瑞士央行突然实施盯住欧元的汇率制度。由于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期利率在市场中以负数成交。一时间笔者工作的银行所有计算于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的服务器都瘫痪了,因为在这些模型中,利率不可能为负。当时在同事中这被认为是昙花一现的笑话。
而谁也没想到,负利率在几年之后,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的常态了。在央行的负利率政策之下,德国国债和日本国债从1年期到10年期的利率都跌到了负数。美联储的名义利率虽然没有触及负数,但是市场上的“影子联储利率”却长期维持在负值。利率长期为负的危害,就不再仅仅是一两家银行的服务器瘫痪那么简单了。
暂且不说这些负利率债券的交易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博傻游戏,也不去讨论种种“刺激”措施是否真的化解了危机。单看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最大危害,可能就是让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向着一个极端不平等的方向发展。
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张图显示,近200年来,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触及零,仅有两次,一次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紧接着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国债收益率暴涨,随后德国纳cui政府上台触发了二战。还有一次,就是今年。巧合的是,这都伴随了英国首相不光彩地下台。
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互相联系,是百年以来所没有的。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底层民众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离发行主要储值货币的央行,还不是最远的。“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看看巴西目前的情况吧,不知道今年奥运会是否还能够成功举办?
所以,接下来国债收益率暴涨的国家,可能还轮不到危机的始作俑者们。但等到曲终人散之时,那些烫手的负利率国债,不知道会由谁来接?
所以作为财富的拥有者,你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让钱生钱,而不是傻傻的放在银行里让负利率侵蚀你的财富。马云: 一位拿着月薪二十万的人,跟你说和他一起合作是可以赚钱的,你犹豫了半天没有做。原因是:你去咨询了一位拿着3千月薪的朋友,他告诉你不靠谱,于是你听了朋友的话。 这,就是你的格局! 请你永远记住:想了解某个行业,要么你亲自去尝试,要么你去问这个行业成功的人士,切记别问失败的和不相干的人!因为他除了失败的经验和负能量,什么也给不了你!笔者对世界经济和现货投资领域深有研究,有志同道合投资朋友可联系本人V/信qmlj88交流探讨,并给与及时有效的指导建议。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