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后,伴随着英国退欧公投、美联储议息会议临近和中国5月经济数据回落,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
6月15日,在美元指数昨夜震荡上行收于94.9282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6001,跌破6.60关口,创2011年1月13日以来的新低。前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5791,16:30的收盘报6.5905。
6月14日夜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CNY)大跌,23:30收于6.5966,创2011年2月14日以来收盘新低。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CNH)已在6月13日和14日连续跌破6.60和6.61关口,6月14日收盘报6.6133。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美元这几天升值较快,人民币顺势而贬,也很正常,符合市场化方向,幅度应该在当局可控的范围之内。
一位外汇交易员亦认为,此次人民币下跌不算意外,主要是对美元指数反弹作出的反应,人民币汇率波动比较贴近美元指数的走势,央行可能也乐于见到此结果。
市场最关注的是,这一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会持续多久。首先取决于美元指数这一波的上行空间有多大。近期美元指数持续反弹,一方面是因为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另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公投日临近。目前看来,英镑、欧元大幅贬值和美元指数走高,已经提前反映了市场的避险情绪,因此这个因素对美元的影响预计不会持续很久。
美联储将于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2点公布议息会议决定。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6月不会加息。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虽然美国经济总体向好,但来自主要经济体的回溢效应,会一定程度制约美联储加息进程,美元指数上行空间有限。她预计,下一次美元加息可能会在今年四季度或年底。
从中国国内的影响因素看,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的支撑略有减弱。5月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有所回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投资增速跌至历史新低和房地产销售回落,显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其实刚刚过去的5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51[%],为去年8月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但从市场反应看,并未见恐慌性的大规模购汇和资本流出。
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徐寒飞认为,5 月的“市场实验”显示,大幅贬值并未像过去的两轮汇率冲击一样伴随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这反映出私人部门的汇率预期开始趋于理性,资本流动对短期贬值的敏感性降低,这是汇率市场化程度提升的“积极信号”。
目前市场已经逐步接受并理解了央行“收盘汇率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认为中间价形成更加有迹可循。
徐寒飞认为,单纯的退欧风险升温等“外部冲击”,并不会导致汇率风险失控,短期在岸汇率即便挑战6.60关口,可能也不会引发新一轮“恐慌性”贬值的出现。
不过汪涛认为,真正的更大考验尚未到来,如果未来美联储加息,美元重拾强势、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决策层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管制政策。但鉴于决策层收紧了资本外流管制、国内部门海外负债已经大幅下降,且央行改善了与市场的沟通,未来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的影响会小于去年12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看起来也在认可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努力。6月14日,IMF结束了对中国的2016年第四条磋商访问。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认为,尽管中国的外部顺差仍略强于中期经济基本面对应的水平,经评估,人民币汇率与基本面大体一致。
戴维·利普顿称,继去年调整以来,人民币汇率正变得更加灵活和市场化,鼓励当局继续推进这一过程,目标是在今后几年内实现汇率有效浮动(effective float)。
去年5月IMF2015年度第四条款磋商(Article IV)声明,首次提出effective float的概念。 对此,伍戈认为,与其它领域的改革相协调一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也是个渐进过程。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基本面以及外围市场的动荡情况,如果汇率一下子放开,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超调,这对国际社会也未必有利。所以,短期来看,完全自由浮动的制度并不适合中国,但它仍是我们中期坚持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