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寰宇论金/
欧佩克产量已到上限,未来石油增量主要依靠非欧佩克来实现。可见,传统的供需结构正在变化,欧佩克不可能再一家独大。多元供需博弈的格局下,影响力式微不可避免。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化,围绕石油资源及运输通道控制权的争夺逐渐激烈,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这使得石油在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了政治属性。
在国家之间的博弈中,石油往往被当作经济工具和战略武器来威慑、制裁他国,来实现政治、经济利益。政治因素之所以会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特定时期内某些社会政治事件作用于供需关系,并且形成市场恐慌的心理预期。尤其是与中东地区相关的政治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
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两伊战争、90年代海湾战争,以及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这些重大政治事件无一不是由石油引起的,对国际油价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涉及产油国的战争中,国际油价往往表现出“战前暴涨,战争爆发后暴跌”的特点。不过,随着近年来中东在全球供应地位的下降,该地区突发政治事件对油价影响也趋弱。一旦区域紧张氛围消散,石油价格就会回归合理区间。
此外,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也增强了石油的金融属性。美元币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油国和消费国的购买力,还会引起投机资金在货币市场与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大规模流动,影响石油期货价格的变动。美元的表现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风向标。
可以说,石油的金融属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现货市场供需双方在油价上的话语权,而让更多影响因素通过金融市场与油价关联起来,“一家独大”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分解。
除了供求、政治、金融三大因素外,影响油价的因素还包括原油库存、投机预期、技术进步、气候状况、经济结构、各国政策、替代能源发展等。油价呈现出长期走势和短期波动叠加,传统供需与新兴因素交织,国家、集团意志与市场自由主体博弈,产供贸需各个链条环节相互制衡影响,价格升降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原因和数目日益庞大的各种市场参与者。
因此,如今的油价已从垄断集团的单方面定价变成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金融市场定价,油价话语权不断地被分解稀释,油价“受力”更加均衡。
目前,石油消费中心东移、生产中心西移,在世界供需“两带三中心”格局中,消费市场越来越集中于亚太地区,中国消费大国地位更加突出。鉴于此,我国提升自身石油话语权面临难得的机遇。
当前供需新形势有利于我国发挥需求市场的优势,用市场换资源。通过加强石油外交,我国可以打造利益共同体和相互制衡的能源安全链,通过油气合作增强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原油进口成本。
笔者作为一位金融分析专家同时也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大宗商品无一不与经济相关联,如果有投资沥青,油 ,股票, 铜,天然气等项目有想法还不理想亏损或者手中有套单的朋友可及时联系寰宇老师v信: xq241188 (18小时在线实时),专业铸就品质,实力成就未来,投资路上笔者将亦师亦友与你携手同进,分享交流。
【本文由寰宇论金原创 转载须征得本人寰宇论金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