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的心理效應:越自信越虧損
金融交易的心理因素越來越被重視了,原因是在量化的時代,一些從事模型設計的技術型專家雖然找到了勝率極高的交易策略和方法,但還是虧欠累累。因為交易的思想和策略是由人創造的,計算機不過是把人的思想量化為程序而已。於是華爾街的頂尖交易家得出一個結論,交易能否制勝至少有40[%]是心理因素決定的。
過去一直認為市場上的心理狀態無非有二,一是貪婪(Greed),二是恐懼(Fear)。巴菲特有著名的論斷: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但現在交易界發現,還有一種典型的心理一直被忽視,但實際上危害遠在前二者之上,那就是希望(Hope)和期盼(Wish)。
我們冷靜地想想,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在被各種希望和期盼所吸引、所誘惑。我們的生活動力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追求的各種各樣的目標,並希冀着達成下一個目標,這些目標無疑就是希望。
推廣及人類也不外如此。投資交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為了達到財務上的解放和自由,也是奔着一個致富的目的而去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從事具體的交易時,Hope是一種極端有害的心理狀態。比如為了希冀價格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於是就不止損或放大止損;虧損的部位在市場回調時不逃生。高點位進去的希望市場會回來,股票深套可以堅持緊握在手六七年,不一而足。
最近一本關於交易心理學的書《交易中的心智優勢》指出,希望和自信是交易中最大的敵人。作者傑生·威廉姆斯是交易大師拉瑞·威廉姆斯的兒子。他跟蹤訪問了50位世界頂級的交易大師後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市場不抱任何希望,同時對自己的部位(Position)不抱希望,甚至信心不足。
在諾夫辛格的《投資心理學》一書中,作者發布了他的研究成果,那就是自信與交易量呈正相關關系,但與交易的淨利潤成負相關關系。
過度自信與風險厭惡有關:
1、會選風險較高的股票;
2、會選分散較低的投資組合。同時,研究表明單身男*易者的自信度最高,因此交易的業績反而不如單身女*易者。
在書中,作者還列舉了一些常見的交易心理缺失。比如,報複或翻本效應:“要麼贏雙倍,要麼全輸。”據研究,芝加哥的期貨交易員如果早上虧損,下午都想冒險補回來,結果造成更大的虧損。
還有蛇咬效應,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許多投資者在某個金融品種交易中虧損過大資金之後,往往再也不會交易那個產品。
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會發現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芝加哥交易所的窗玻璃上滴了幾點雨,農產品價格突然開始飆升。其實產農作物的美國中西部天氣晴好,產量並沒有受任何影響。另外,諾夫辛格發現全球股票在晴好天氣的收益率和在糟糕天氣年化收益率差別很大。紐約的差別是15[%],悉尼是33[%],中國大約在23[%]。市場的參與者是人,不管自動交易還是智能交易大行其道,仍然脫離不了人的因素。因此,克服人性的弱點和優化交易者的性格才是市場制勝的根本。
強調一句,做單的點位每天都有,還不止一個,一旦被套,你只能幹看着。有偉人曾經說過,不要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時間換空間,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順勢而為是投資者長期生存並獲得盈利的重要法則。只要趨勢仍然有利,投資者就可以繼續獲利。不求激進,穩健做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佛度有緣人,我帶有心人!人海茫茫,歲月匆匆,能在網絡相遇是一種緣分。世界這麼大,人數這樣多,偏偏我們就能相遇,不是緣分是什麼? 獲取更多原油瀝青,銅,外匯關注微信:ZDLJ028 微信公眾號jaykuaixun01現貨快訊之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