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分析
石油战略储备总括: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现状:战略石油储备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都把石油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加以部署实施。目前存在战略储备与平准库存两种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而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是平准库存。战略储备体系应该考虑市场化的因素,但战略储备体系本身是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几乎不盈利。
意义: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
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
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即便全球供需矛盾再大,2016年至少仍有一根救命稻草可以仰仗中国“石油储备战略”。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5年年初以来,中国更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囤积石油。据调查,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6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或将上涨8[%],至平均每天720万桶。
另据路透社2015年11月援引一份报告估计,独立炼油厂可能将获得每日160万桶的原油进口配额。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国政府已授予11家炼厂每日总计接近100万桶的进口配额。而从2016年开始,茶壶炼油厂将被允许出口成品油。
外媒帮中国算了一笔账。《经济学人》称,基于2013年数据,国际油价每降低1美元,中国每年可节省21亿美元。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消费占比达到10[%]以上,但单凭我国石油需求的增长难以解决原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而且油价的下跌主要缘于供给侧的过剩,因此大量进口原油对油价走势的影响有限。
空头“枷锁”依然沉重
原油市场供需失衡不但难改,还有加剧的趋势。其一,美国原油库存长期处于高位一直是原油空头的支柱,且近期EIA公布的原油库存数据极不稳定,同时最近数据显示库欣地区原油库存单周增加89.2万桶达到纪录高位,接近库容上限,说明库存上涨的趋势甚至并未终结,如此一来说明,原油仍有大跌的空间。
其二,产油国皆开足马力生产以稳固其市场份额,寡头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加剧了供需失衡的加大。美国页岩油在低油价环境中比市场预期的更顽强,虽然钻井平台处于下降趋势,但是产量并未大幅下降。欧佩克组织为维护其市场份额甚至还增加产量,维持供大于求打压油价。而伊朗和沙特现在因地缘政治问题断交,欧佩克组织内部之间的内部争夺可能趋于白热化。另外,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大产油国俄罗斯也持续增加供应,即使在国际油价创11年新低的2015年12月,俄罗斯原油产量继前月后再创最高纪录。全球原油生产国都在不竭余力的生产,而需求并无起色,原油未来只能节节走低。
2016年一季度油价将维持偏弱的格局,这主要是从季节性的特点进行考虑,而随着下半年供应过剩格局的缓和,油价有望企稳,但回升的空间较为有限,整体上,今年的原油价格将以底部震荡行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