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消息,据CNBC报道,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本周发布报告称,尽管油价暴跌令全球诸多石油巨头遭遇巨亏,但中国“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能够扛得住原油暴跌。
国际评级公司穆迪(Moody's)在本周最新的研报中称,中国主要的三家石油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石化(Sinopec)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这三家公司都拥有原油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业务,其在面对油价下跌时仍能保持弹性。穆迪指出,这三家中国企业的整体信贷质量(评级为Aa3)也将保持稳定。
穆迪称,自去年6月以来原油价格已经暴跌50[%],这沉重打击了原油勘探和生产的业务,使其利润大幅下降。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55美元/桶的水平,那么每桶原油的现金利润将由2013年65至73美元降至32至39美元。然而业务的多样性,强劲的流动性缓冲以及谨慎资本支出能帮助原油企业度过现在的难关。
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 亚太上游研究机构负责人Gero Farruggio也表达了乐观的展望:“即使存在挑战,我们仍预计在这个多事之秋,(亚太地区)在政治和财政方面将取得一些积极进展。这些进展不仅会减轻承受的压力,还将重新燃起在亚太地区进行上游勘探的兴趣。”
资料图:中国“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
巴克莱银行则表示,中海油好像是石油行业的赢家,因为在中国国企中,它拥有最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如果油价继续保持低迷的状态,它的营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幅下跌的状况。
巴克莱银行石油天然气分析师Somshankar Sinha称:“中海油削减的资本自出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但是这也不足以抵消资金流量流量的下降。”
穆迪表示,事实上中石油在抵御油价下跌的阵营中处于最好的位置,因为其拥有更低的勘探和生产成本,更大的天然气业务规模,以及更为多样化的下游企业。
中国政府帮助
穆迪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对石油勘探业务减免税收的方式提供财政支持,预计这也会帮助中国国家石油公司。
Wood Mackenzie称:“中国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在低油价的环境下减轻承包商的税务负担,这将缓解油企的一些压力。”
同时,中国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也可能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持。去年中国宣布了大量的改革项目,意在提高多个行业中私人投资的比例,其中就包括石油行业。对此穆迪称:“私人资本的注入也有助于缓解勘探开采利润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前,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石油公司为应对低油价,已经宣布裁员和下调工人的工资,以削减开资。
中国多家能源公司也将削减资本支出
穆迪说的也不完全准确。观察者网从公开资料了解,本周二,中海油也宣布,2015年中海油资本支出计划为700亿元至800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资本支出降低26[%]至35[%]。
根据中海油发布的2015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2015年,中海油油气净产量目标为4.75亿桶至4.95亿桶油当量,其中中国国内产量约占67[%],海外产量约占33[%]。产量目标比2014年净产量4.32亿桶油当量要增加10[%]左右。在油价大跌的当下,挑战也不小。
2015年,中海油将有7个新项目投产。此外,由于油价高涨时曾经大举投资,三桶油也面临更多消化新资产的压力。过去两年,中国海洋石油151亿美元对加拿大石油企业尼克森的收购曾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一笔海外能源收购交易。据摩根大通估计,由于油价大跌,中海油可能需面临超过50亿美元减值。
不过,中海油CEO李凡荣近日表示,“目前没有关停在产油气田,包括加拿大、美国非常规油气田项目的计划,因为非常规油气田关停后再恢复,对公司的损害更大。”李凡荣指出,目前公司的重点不是关停,而是要通过加强管理、探索新技术等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
三桶油的海外并购可谓买涨不买跌,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于1月28日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在油价大跌的2014年,三桶油新项目并购金额总计不到30亿美元,比2013年骤降近90[%]。
报告也指出,低油价正在促使“三桶油”的海外业务战略转型:“三桶油”将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更重质量和效益,不仅谨慎地对待低油价带来的并购机会,甚至有可能在此期间考虑对外转让资产。
文/笔者/沥青/铜/白银等贵金属投资/V/信:dan6571668
对沥青、现货铜、白银等大宗商品投资有兴趣却投师无门,或者已经接触却并不理想,不妨促膝一谈,或能取长补短,欢迎添加联系笔者,可获取更多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