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带给普通国人的是一场全民理财的盛宴。当然,类似余额宝的4900万客户不仅代表整个国民体系,但至少能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一种新的理财趋势。
放眼望去,全国的互联网金融,包括电商金融、P2P、P2B、众筹、金融服务平台以及部分互联网货币,没有一个获得监管层正式颁发的金融牌照,也许也有少数几个获得了类似于擦边球的金融服务牌照或者信息服务牌照,但是这和正统的金融牌照相比是相差很大的。
没有正规的金融牌照,互联网金融形成不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而只能在外围的渠道和销售方式上服务于传统金融。因此,互联网金融目前是借助了传统金融的变革需要,才趁势而起,既为传统金融提供了渠道,也成就了自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辩证逻辑。
互联网金融的依赖性
目前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完全定调,但总体上持有开明的支持态度,前提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几个红线:非法集资、资金池等。因此,在没有获得金融牌照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需要做好的是自己的角色:通道+有限的产品接入角色。
这是一种相互的依赖,但互联网金融的依赖性更强,因为传统金融的渠道建设已经比较完善,是因为互联网诞生了新的网民融资、理财渠道,才盖过了原有银行、证券、第三方机构的销售渠道,成为了传统金融业不得不学习、改进的新趋势。
站在俯瞰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传统金融仍然是社会融资的主体,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或者投资的群体要么是在传统金融面前碰了壁,要么是在进行多元化的融资选择,降低成本,或者索性是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不能完全颠覆已有的银行为主的信贷与融资体系,至少这个状态在未来几年是颠覆不了的。
那历史究竟会如何走呢,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传统金融,依旧依赖着呢,还是互联网金融厚积薄发,和传统金融平起平坐呢?这取决于选择的智慧。监管层面需要选择,参与方之间也需要选择,投资者更需要在两种模式之间做出选择。处于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