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歐債危機期間,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正準備改革僵硬的福利制度,減少勞動力市場的剛性,以增加法國的國際競爭力,套用一句時髦話就是當時的法國正準備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供給側管理改革”。
我和一個從歐洲留學回國的同事聊天,我說我特別敬佩薩科齊,對於歐洲各國而言,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他找做了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必將是一個悲劇性的曆史人物。果然,在2012年主張改革高福利制度的薩科齊下台,而主張通過提高福利制度解決法國經濟困境的奧朗德上台。
現在,法國的經濟形勢已經讓“左傾”的奧朗德總統不得不修改不合時宜的勞動法。在屢次讓步,對勞動法草案進行多次修改,進而使改革措施近乎於無效的情況下,仍受到許多強勢工會的反對,這場革剛性勞動力市場命的供給側改革無法持續的可能性極大,法國又將陷入等死的階段。
只是可以預見的是,留給法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不出意外的話,在10年20年內,法國也將和“歐債四豬”一樣陷入債務和經濟危機之中。
為什麼曾經領先於世界的歐洲會相繼出現問題?原因就在於長時間的免費午餐養刁了一堆懶人,讓歐洲社會陷入增長乏力的境地。
經過幾百年的殖民掠奪和工業化,使歐洲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富而嬌”的歐洲創業精神開始衰退,加之左傾思潮的影響,使得強調分配而不是將餅做大成為歐洲民眾的主流思想,這就為歐洲病埋下病根。
為什麼歐洲病到2008年會全面爆發呢?張五常教授早在80年代初就預測在30年內歐洲會爆發經濟危機,原因就在於中國和印度的崛起。
1950年代以來,歐洲因技術上具有相對領先優勢,使得其即使在高勞工福利下,其產業相對發展中國家仍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盡管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給歐洲造成一定的衝擊,但畢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相對人口規模較小,無法對歐洲產生根本性的衝擊。加之殖民時期掠奪的大量財富還沒有用完,高福利制度仍得以維持,歐洲繼續生活在強國的美夢之中。
隨着中國和印度等人口大國進行市場化的改革,世界經濟版圖也在不斷的改變。1997年亞洲金融[0.00[%]]危機背後的根源是在1990年代初,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已經達到亞洲四小虎的水平,在競爭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東南亞各國處於劣勢,其賴以生存的國際市場不斷萎縮。又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生產率水平,已經達到歐洲發展水平處於中低端國家的水平,而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相對靈活,這就使中國的產業競爭力超過這些國家的水平,產業競爭力的相對下降使這些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高福利制度無法繼續維持,經濟危機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盡管中國現在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經濟不景氣,但相較於歐洲,中國技術進步的速度和經濟增長率仍處於優勢,加之印度的強勢崛起,這使得歐洲的危機仍將持續。歐洲各國的產業競爭力存在差異,德國最好,法國和英國次之,其它國家為第三層次。現在中國的產業競爭力處於與歐洲除法英和德之外其他國家相近的水平,可以預見的是,隨着中國生產率相較於歐洲的持續進步,下一步面對中國產業競爭的將是第二層次的法國和英國,而改革僵化的用工制度和高福利制度將是英法應對中國和印度產業競爭的唯一出路。法國現在的困難也是不久後德國的困難,法國經濟被判死刑的可能性已經很大了,德國還會遠嗎?
可惜的是,長時間高福利的免費午餐享用者將人的自私發揮到極致,不願意為子孫放棄“不勞而獲”的生活,哪怕是一點點也不願意。歐洲唯一的希望是新出一個撒切爾夫人一樣的鐵腕人物,為歐洲的重新崛起打下基礎。可撒切爾夫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物,而且在現在的氛圍下,除非歐洲全面爆發危機,否則撒切爾夫人也無法進行市場化的改革。
盡管中國在福利制度和用工制度上不恰當的學習歐美,但在力度和執行上仍保持較大的彈性,加之中國的工會組織,只是個福利組織,並沒有像歐洲工會一樣成為真正的“毒瘤”,這是中國之福。歐美的曆史和現象告訴我們,供給側的活力有賴於靈活的勞動力市場。
對現貨銅、油,瀝青等大宗商品投資有興趣卻無從下手或者已經在接觸卻並不理想的朋友,添加筆者微信:ATM998811(長按可以直接複制微信號),獲取更多投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