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高盛上周发布看空人民币言论之后当晚立即被打脸,但在看空中国这个问题上,这位老朋友可说是孜孜不倦的。
高盛的策略分析师MK Tang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债务规模的报告。该报告中,高盛通过观察资金的真实流动,推算中国过往几年的资金流和与GDP的比例:相比起中国大部分的宏观经济数据如GDP,信贷总额不失为一个稍微可靠的指标,且能从中一探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但如今连信贷指标也靠不住了。
在高盛MK Tang的分析报告中,他指出最近几个月中不少投资者频繁向他们查询,金融系统到底向中国的家庭和企业发了多少债。
他解释道,这种疑问源自对常用的信贷指标(即社会融资总额(TSF))的准确性的争论。
高盛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中国实际上的信贷创造远远超过了公布出来的社会融资总量。“去年金融系统制造了25万亿信贷,相等于2015年GDP的36[%],远超政府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即使在对地方债券互换作出调整后,这也相当于超过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约6万亿人民币。实际上的信贷创造量与社会融资总量的分歧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在监管机构立场转为鸽派后便变得十分明显。”
高盛总结道,其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对信贷的依赖已经严重加深。
高盛基于这份报告的研究结果如下:
就短期增长而言,我们的隐含信贷衡量指标指出:
实际带动经济增长所衍生的信贷量可能比调整后的社会融资总额多,虽然差异并不是十分明显。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指标指出,中国杠杆恶化的趋势可能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还要更快,尽管我们早已经预期债务总量对比GDP的比例在未来数年将持续上升。相比起我们之前的预测,2015年的经验显示经济对信贷的依赖已经严重加深,并且需要持久且相当大的信贷流量以保持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水平。以下的图表显示了在结合我们的隐含信贷衡量指标以及2015年的数据后债务占GDP比例的预测,以及仅使用2014年的数据预测的对比:
这种规模的恶化肯定会增加我们对中国潜在信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风险的担忧。这种在官方统计中无法监测到的大量影子借贷正是目前中国债务的最大问题。由于无法监测,没有人能知道信贷的压力爆发点所在,同时,大家也无法预测潜在的债务危机到时将如何蔓延!
文/笔者;专注研究贵金属,对沥青、铜、白银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唯一官方V信:dan657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