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可有新事?日本泡沫经济如何产生又如何破灭?
广场协议后宽松开启,资产泡沫滋生。
1985年美国与日本等国签订“广场协议”,日元步入升值,为了防范“日元升值萧条”和扩大内需,1986年1月-1987年2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将基准贴现率从5[%]降至2.5[%]的超低水平。大幅降息开启日本新一轮的宽松周期,流动性暴增,流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低利率及金融自由化引发房地产泡沫。
基准利率下调带来房贷利率下降,激发居民的购房意愿,推动地产销量,新屋开工和地产投资也随之大幅提高。同时,金融自由化改革导致银行信贷倾向于房地产市场,助推房价上涨。
财务投机助长股市泡沫。
低融资成本下,企业财务投机造成大量资金涌入股市,“高股价→企业低成本融资→财务投机、资金流向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增加股票投资→高股价”循环形成,日本股市的泡沫迅速膨胀。1983年日经指数平均为8800点,1989年12月达到38915点的峰值,比1983年上涨3.4倍。
货币政策终转向,刺破泡沫。
金融机构不断注水,日本居民和企业对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信心膨胀,私人部门加杠杆严重,股市和地产的泡沫越吹越大,债务负担也明显上升。日本央行意识到需要制止资产泡沫扩大,最终提高贴现率,1989-1990年基础利率从2.5[%]升高到6.0[%],给市场降温。短期内利率的急剧提升,最终成为“刺破泡沫”的*,股价、地价自此一落千丈。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历了以下过程:
1)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利率上升,大量资金撤出金融市场(包括此前因强日元而涌入日本的巨额投机资金),股票价格大跌;同时房贷利率上升,直接打压房屋需求,地产价格下跌,资产缩水。
2)持有股票、房地产的居民企业亏损,偿还贷款能力下降,居民弃房断供等,使得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均恶化。
3)银行惜贷、信用扩张转为紧缩,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减少消费支出,危机由虚拟经济传至实体经济。最终日本步入通缩、经济下滑状态。
宽松货币层层递进,但收效甚微。
1991年以来,日本央行先后大幅降息、实施零利率、推出QE,但经济却难有实质好转,又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IT泡沫、次贷危机等冲击,2012年后不得不再度实行QQE,2016年1月更是启用负利率政策,试图改善通缩、促进信贷,目前看效果仍不明显。
财政发力有限,债务率上升。
1990年后,日本政府连年财政赤字,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刺激消费和投资。政府部门债务率(政府债务/GDP)从不到90[%]上升至200[%]以上,但过高的债务率制约财政发力。
修复资产负债表,走出停滞之路漫漫。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难有起色的本质,源于银行和居民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信贷市场萎缩导致投资消费不振。长期来看,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放缓等问题,仅采取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无法帮助日本经济走出长期停滞的泥潭,修复资产负债表、改善通缩预期、恢复信贷扩张,并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才是关键。
需求刺激和供给侧改革对债市走势的影响截然不同。
参照日本经验,如果16年我国仍以信贷扩张、稳增长刺激政策为主,那么短期内经济可能改善,通胀或上行,长债收益率面临调整,但地产繁荣和债务堆积隐藏危机风险,如果陷入信用紧缩,那么可能像日本一样,国债收益率最终向低位下行。(当然,如果采用货币化方式化解债务,国债收益率将跟随物价上行。)
债市谨慎为上。
但如果16年我国政策转向改革,经济刺激减弱,将有助于通胀预期降温,利率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跟随基本面,而信用风险释放将使得信用利差走扩。无论哪种政策,债市都需要关注美国加息、去杠杆等对流动性的影响。5月以来,来自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多空因素交织,债市谨慎为上。
投资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投资理念 ,投资心态 ,资金管理 ,风险控制 ,投资策略 ,操作手法与思路,目前本人专注于原油沥青、铜等现货投资,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欢迎添加笔者薇信:ABAD1688,追踪市场动态、直击全球热点、剖析突发事件、每日行情解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