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西欧对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态度的转变
欧洲石油消费量的80[%]需要从阿拉伯国家进口,而美国只有11[%]的石油消费依靠从中东进口,欧洲国家是经受不起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开展的石油提价、减产、禁运的打击,为了保住石油供应,他们决定在中东政策上与美国分道扬镳,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态度基本是消极的,尽可能使自己置身于事外的,以免受到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禁运。
如当时英国不仅不允许美国利用英国本土和海外领地向以色列运送军火,也不让美国利用它在英国的基地搜集以阿战场情报,甚至还在联合国否决了一项有利于以色列的停战协议。法国坚定地持亲阿拉伯的态度,一面坚决反对建立某种石油消费国组织,一面又致力于推动欧共体与阿拉伯国家的对话。大多数北约国家对美国进行空运帮助以色列作战的做法是不赞成的,对美国提出的过境要求是不合作的。基辛格哀叹道:“战争期间那些我们与之商量得最多的人,却给我们的支持最少。”
最终,阿拉伯人在这次石油战中赢得一个战役,欧洲共同体的外长们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态度,在中东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他们开始考虑阿拉伯人民的正义要求,要求以色列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地区撤走,建议以色列政府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以这次石油战争为转折点,这些国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作为一个集体出现,尽管这个集体还是松散的。他们在中东政策上的一致性推动了政治联合的进程,从而推动了欧共体一体化进程。
2、引起日本中东政策的调整
中东石油是日本能源的主要来源,在这一次石油危机中,在阿拉伯产油国一步步紧逼下,在美国对石油危机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开展中东能源外交是日本经济遭受石油冲击之后的首要任务。为了保护石油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经济结构不崩溃,日本政府对中东的政策被迫转为“亲阿拉伯”政策,利用中东产油国反对苏美两霸在中东的角逐,以独立的经济大国姿态发展与产油国的关系。通商产业相中曾根(后为日本首相)主张“日本要以竞争的态度来奉行自己的独立方针,这是不可避免的。盲目追随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美国,我们已经不应再那样盲目地追随。”
在政治上以“亲善外交”讨好中东产油国,政府要员走马灯似地出访西亚、北非,反复宣传日本的“亲中东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的立场,强调要与中东产油国联合起来,发展亲善关系,并答应提供经济援助。这些活动,为扩大日本与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气候。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日本首相特使园田再次出访中东,突破了单纯“乞讨石油”的局限,通过与产油国的政治对话,沟通了日本与中东产油国的共同抵御苏联向南扩张的立场,扩大了日本在中东的政治影响。
3、引起美国中东政策的变化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开展的“石油战”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加剧了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由此,在与阿拉伯国家矛盾的尖锐化带来经济问题时,美国开始重新考虑调整中东的政策:即一方面是开始修正过分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对其施加更大压力,要求它同阿拉伯国家进行和谈,另一方面是加强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攻势。
其主要表现为:在战争中为促成阿以双方停火的实现,1973-1974年基辛格五访中东,撇开苏联,使埃以军队和叙以军队分别脱离接触,从而使美国在解决阿以争端中作为仲裁人的地位得到加强。接着它又修复了同埃及的关系,使埃及开始向美国靠拢。
1974年6月,尼克松访问埃及,和萨达特签订了《埃及同美国关系和合作的原则》文件,1976年3月,埃及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又下令苏舰只限期撤走,1978年5月,美国会又批准向埃及出售50架F5型战斗机,从而打破了历时30年的美国对埃及的军火禁运,1979年3月卡特又主持了埃以条约的签订,规定双方将结束战争状态,1980年,埃以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这些都加强了美国在埃及的地位。
总之,在这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兄弟盟国同仇敌忾,团结战斗,从人力、财力两个方面给予埃叙两国巨大支持,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显示了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的力量,但由于美国对以的全力支持和苏联的压力、出卖,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后期并未取得完全胜利。然而阿拉伯人民进行的斗争,震撼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与经济危机,改变了西方国家对中东的立场,为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民族经济权益和保护国家资源的斗争做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文/鹏涛理财、经常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深刻掌握K线、RSI、MACD等技术指标,有过硬的技术功底及市场预判能力,对金融投资各种产品有深入的研究,帮助投资者走出亏损困境。聊油市、现货、外汇、黄金白银、股票问题找应对策略。笔者交流微信c315629663;扣/315629663;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