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就在中国加入WTO15周年之际,欧洲议会以546票比28票的压倒性悬殊比例,通过了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议案。这条消息传出,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国家拍手称快,国人则是一脸凝重。
说好的加入WTO15年之后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呢?原本打着自己如意算盘形如一盘散沙的欧洲议会又何以在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如此高度一致?没能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又会在未来遭到欧美等国的哪些黑手,这一连串的问题值得国人的高度关注以及重视。
对于为何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笔者开来欧洲议会的表面给人的主观意识主要是:中国钢铁的大规模低价出口欧洲使得欧洲诸多钢铁厂招架不住,被迫倒闭。而在这些表面事实的背后,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欧洲议会上的诸多国家感觉到了不舒服。
想要弄明白前因后果,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刚加入WTO时,当时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国家掌握了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那个时候,欧洲国家可以以一个“施恩者”的悲天悯人心态居高临下的俯视中国,认为中国经济的低端产品可以和欧洲国家生产的中高端产品形成互补,欧洲产品可以借助WTO加速出口中国,为欧洲赢得更多超额利润。
欧洲的想法,或者说梦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以两位数速度高速增长了十多年,曾经那些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产品开始畅销全球,就连原本属于欧洲国家地盘的中高端产品也一个个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中国的高铁、船舶、手机、电子产品等等先后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领先位置。
人在江湖,不进则退,这是一个时代进步必备的先决条件。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际,欧洲经济却先后遭遇到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而不能自拔,加上欧洲各国各吹各的调,各有各的利益,无法形成有效合力或是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从而无力去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对欧洲制造带来的冲击,最终也使得欧洲产品在这场全球经济新龙头的激烈竞争中步步败北。尽管欧洲央行今年实施了负利率政策,以更加有效促进和提高欧洲产品的全球出口份额,但是在现如今全球经济走势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宽松货币促进出口的实际实施效果难以令其满意,于是欧洲国家把自身经济增长的无力归罪到中国制造上,最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牺牲品。
有趣的是,在这场中国制造与欧洲制造的PK战中,欧洲国家不是选择迎难而上,直面中国制造挑战,而是选择了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开启了“闭关自守”的“*”游戏,这不禁让人想起了160多年前大清国面对欧洲文明所选择的“鸵鸟”政策。更嘲讽的是,当年敲开中国国门的那些人里,又有多少关上了自家的门呢?不过百多年的时光,这个轮回的滋味又有谁知?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议会既然会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那么肯定也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给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带来麻烦,给中国制造的出口带来新的威胁。不过,如今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金额巨大,单纯地对中国采取拒绝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可能会使得欧洲制造产品获得一定的“喘息期”,但是并不能改变其在于中国制造PK中的相对弱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为地切割中国经济的市场经济地位,通过抬高中国制造的出口成本这样的手段,来达到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过也未必能够便宜了欧洲。
我们知道,以美国为龙头、欧洲和日本为辅的发达经济国家制定了全球经济秩序规则。如今,美国和欧洲都在嚷嚷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自己把自己制定的规则破坏了,己不正,何以正人。而美欧之所以以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为代价,无非是压迫中国就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展开新一轮谈判,以便从中国这头百万亿元级别的“独角兽”身上挖下一块肥肉。
针对欧洲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不予承认,一方面要以理服人,告诫欧洲不要损坏WTO的基本准则;一方面也要看清中欧经济贸易往来发生的变化,适时扩大欧洲相关具备一定优势的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譬如说,尽管中国制造的一部分中高端产品已经取代了欧洲制造,但是欧洲在农产品生产、食品安全、环保产业上具备的产业优势和技术研发优势远高国内,完全可以扩大这类产品的进口,以满足国人对于高品质生活水平的新需求。
欧洲议会不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事告诉我们,在全球各国激烈竞争的今天,所有的原有规则都是可以重新修正的,都是可以用来撕毁的,唯有深埋其中的利益才是永恒的。
投资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投资理念,投资心态,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策略,操作手法与思路,目前本人专注于原油沥青、铜等现货投资,追踪市场动态、直击全球热点、剖析突发事件、每日行情解读,敬请关注。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欢迎添加笔者微信:chq2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