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您正在訪問的是FX168財經網,本網站所提供的內容及信息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當地法律法規。

FX168财经网>人物频道>帖子

中国经济或现日本式“失去的十年”

作者/赵云论金 2016-05-03 20:25 0 来源: FX168财经网人物频道

  中国正面临数额高达1万亿美元的坏账问题。除非这种恶性循环被打破,否则,金融危机或者至少是经济大幅下滑,将会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最终结果。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着大量的坏账问题,而且绝大多数坏账来自国有“僵尸企业”。坏账的数额之大,足够引起一场金融危机。4月29日,维克托·什韦茨在致投资者的一项提示中表示:“除非这种恶性循环被打破,否则,金融危机或者至少是经济大幅下滑将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最终结果”。
  
  仅从概念上来讲,中国的债务问题非常简单:以往因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政府和央行通过信贷扩张的方式,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信贷。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体制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而且有些甚至是因为政治需要大于经济需求而继续存活的。这些“僵尸企业”的存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偿还银行债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中的一部分开始出现信贷违约,或者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问题。
  
  维克托·什韦茨认为,直到最近,人们都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如此强劲,它掩盖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良贷款(NPLs)比率。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坏账总额可能会接近35万亿美元,这一数目几乎是中国名义GDP总量的350[%]。 

5b1000283bc6496a337.jpg

  中国面临高额坏账
  
  如果太多的企业不能偿还债务,银行和私人借贷者将会对贷款更加担心。如果上述情况发生,紧随而来的流动性枯竭将会把中国经济拖入一场金融危机之中。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坏账风险,作为全球经济驱动力的中国经济,同样也会使金融危机蔓延到世界其他市场。
  
  维克托·什韦茨在他的提示中写道: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一步,但是我们正在走向这一步。
  
  目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增长率接近为零,或者已经转变为负增长。低的或者负的生产力增长暗示着需要对经济采取杠杆化措施(名义GDP每增长5[%]-6[%],伴随着3-5万亿美元的债务增量),从而产生预期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杠杆措施的不断增加,私有企业领域的信心正在被逐步吞噬,而货币的流通速度也进一步下降(日本已经经历过)。现实中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这种经济上的困局反过来会推升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并且循环往复,持续恶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同时还伴随着对存量债务的重新认定,这一切最终将造成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下降。
  
  维克托·什韦茨认为,中国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0[%],或1万亿美元的规模。
  
  坏账堆积主要发生在企业环节,而其中大部分就来自于体态臃肿的国有企业。根据IMF最新的金融稳定性报告显示,在2871家非金融类企业样本(统计存在债务总额4000亿美元)中,有590家企业(接近总数的20[%])处于债务风险中(这些企业产生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远低于企业自身的利润承诺)。以此类推到那些非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后,IMF最终的结论认为,中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可能超过1.3万亿美元。这很可能暗示着来自企业环节的,存在风险的贷款总额非常接近1.5-2.0万亿美元。如果我们假设以上数据的50[%]为事实情况,那么中国各商业银行就会存在接近1万亿美元的不良贷款(或者占GDP总值的8[%]-9[%])。
  
  受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制约,中国不可能再像上世纪80和90年代那样摆脱当前的经济问题。今天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很难拥有新一代工人去创造价值,也很难实现用于支付这些债务而需要的GDP增长速度。
  
  最终,除非中国政府彻底放弃先前采用的信贷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否则中国国内将出现信贷危机,或者出现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而经济增长率也会加速下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提醒那些年轻的读者,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看起来非常强劲,但最终也不过是衰落之前的回光返照。

20140506110002-1420242418.jpg

  后泡沫时代日本经济的教训和启示
  
  (一)后泡沫时代日本经济的教训
  
  1、对衰退的深重程度认识不足,政策缺乏预见性
  
  日本政府对“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呆坏账所产生的严重影响认识不足。日本政府在 1991年度的《经济白皮书》中认为,“‘泡沫经济’的崩溃对个人消费的负面影响是轻微的,对设备投资的影响也不严重”。又说“这种影响在1993年以后就会消失,1993 年下半年开始景气就会出现复苏的迹象”。泡沫经济崩溃后,对严重危及金融体系安全的巨额不良债权问题,日本政府迟迟没有拿出实质性对策,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据推算,在1992年时,不良资产大致为 20万亿日元,这时政府和银行完全有能力处理不良资产,但都不愿意立即着手解决问题。采取拖延的办法,期望经济不久就会恢复,地价和股票价格一旦上涨,不良资产问题就可以随之迎刃而解。结果事与愿违,地价和股票价格持续下跌,银行不良资产越积越多。直到 1997 年秋爆发金融危机,出现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破产以后,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日本政府又在用什么手段处理不良债权,是否动用政府资金上产生犹豫,再次坐失良机,以致“泡沫经济”的后遗症进一步恶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2、宏观调控缺乏大手笔,政策与经济形势相背离或滞后
  
  日本经济 1992 年来也出现过几次复苏的苗头,但都如昙花一现,很快便又消失。每一次出现复苏迹象或重陷衰退,直接原因不尽相同,在深层原因上,则与日本政府在宏观战略上的一些失误有莫大关系。首先,宏观调控不力。以金融为例,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银行实行“护送船队”式的保护。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国内呼吁改革的舆论此起彼伏,但金融体制改革实际动作迟缓,收效不大。财政政策方面,由于日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很高,日本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刺激景气的政策效果甚微,很多是无用之功。虽然它有利于降低失业率,但这“一瞬间效果”付出的代价却是政府债务不断攀升,国家财政濒临危机。
  
  其次,表现在日本政府对1996年经济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 1995-1996 年,日本经济出现了 3[%]左右的增长率。这实际上是因为阪神大地震公共投资扩大,以及 1997 年 4 月起提高消费税率引致的提前消费等特殊因素造成的。可当时的桥本内阁以为景气己经走上自律性回升轨道,采取了“优先财政重建”的政策。为此,决定从 1997 年 4月 1 日起将消费税率由 3[%]提升到 5[%],使国民税负增加 9 万亿日元左右,结果造成占日本 GDP60[%]以上的个人消费立刻出现疲软,成为景气恶化的*。这样,政府的景气对策出现严重错误,打断了复苏的步伐,使日本经济在 1997 年 4 月以后陷入新一轮更加严重的萧条。这次萧条因此被称作“政策萧条”。可见,日本政府的政策有时十分短见和消极,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第三,日本政府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深远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推动“新经济”的转型,甚至一直怀疑“新经济”,怀疑信息技术是否真正能够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日本个人电脑的普及率、因特网的普及率都排在世界十几位,信息化方面甚至不如新加坡、韩国。日本企业在信息化的投资也逊于美国。在 IT产业的政策环境完善方面更大大落后于欧美。
  
  3、没有更主动的开放战略,经济上存在封闭性
  
  从经济的角度,日本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开放的办法,通过融入亚洲、向亚洲国家开放国门来解决的。日本在国内需求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十分需要从本国的“小需求主义”跳出来,转向放眼广阔的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大需求主义”,通过努力发掘和利用亚洲乃至全球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来支撑 21 世纪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本应大力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但却做得很不够,动作迟缓,各方面认识不一。产、官、学界有一些人对中国抱敌视态度,顾虑重重。
  
  同时,日本国内市场和企业的封闭性仍然很强,政府仍在保护低效率、比较劣势的产业,存在明显的双重结构。
  
  一方面,拥有竞争力很强的汽车、家电、机床等出口型制造业,其劳动生产率比美国高出 20[%];另一方面,却存在着十分缺乏竞争力、效率很低的面向国内的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63[%],而占总就业人口却达到 90[%]。在政府干预下,银行部门的贷款也主要向它们倾斜。对比较优势下降的产业,日本不是放开竞争,主动推动其转移,而是过度保护。
  
  4、改革的步伐迟缓,重大改革措施不能坚定地实施下去
  
  从目前情况看,迄今为止日本的各项改革远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有改革时机的选择、改革内容的协调等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的阻力特别大。民众安于现状、患得患失,没有危机感,没有促进社会变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体制改革的阻力很大,创新动力不足,是日本始终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001m1B7tgy6WrLP3MMK86&690.jpg

  (二)对中国的启示
  
  1、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
  
  日本经济之所以会在泡沫破灭后一蹶不振,很大程度上与日本政府政策预见性不足,对经济前景缺乏准确的判断;灵活性不够,不能根据经济环境及时采取措施有关。因此加强政策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是各国政府永远的必修课。
  
  2、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
  
  日本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和产业的封闭性有关。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仍远远不够,充分的对外开放才能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半途而废
  
  中国和日本同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脱胎出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的主导作用、官僚体制对市场的干预和限制,都较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排除阻力,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的干预,仍然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4、审慎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过度负债
  
  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在刺激经济方面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之而来的债务负担也会限制未来财政政策的空间。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以价格杠杆代替数量手段,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5、对金融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对银行坏账,信用风险等保持高度的警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银行坏账风险和信用风险呈现上升的态势,金融风险的防范仍需警钟长鸣。

       ☆原油/铜技术薇-信ZY845932515☆铜-原油VIP体验裙645064注明【赵老师06】

标签阅读: 原油 技术分析 市场热点 人民币

分享到:
举报财经168客户端下载

全部回复

0/140

投稿 您想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

更多人气分析师

  • 张亦巧

    人气2208文章4145粉丝45

    暂无个人简介信息

  • 张迎妤

    人气1912文章3305粉丝34

    个人专注于行情技术分析,消息面解读剖析,给予您第一时间方向...

  • 指导老师

    人气1864文章4423粉丝52

    暂无个人简介信息

  • 李冉晴

    人气2320文章3821粉丝34

    李冉晴,专业现贷实盘分析师。

  • 梁孟梵

    人气2184文章3177粉丝39

    qq:2294906466 了解群指导添加微信mfmacd

  • 王启蒙现货黄金

    人气328文章3539粉丝8

    本人做分析师以来,并专注于贵金属投资市场,尤其是在现货黄金...

  • 金泰铬J

    人气2328文章3925粉丝51

    投资问答解咨询金泰铬V/信tgtg67即可获取每日的实时资讯、行情...

  • 金算盘

    人气2696文章7761粉丝125

    高级分析师,混过名校,厮杀于股市和期货、证券市场多年,专注...

  • 金帝财神

    人气4760文章8329粉丝119

    本文由资深分析师金帝财神微信:934295330,指导黄金,白银,...

FX168财经

FX168财经学院

FX168财经

FX168北美